手機口袋:用手機閱讀我收藏過的文章?
外燥、內燥、溫燥、涼燥之辨
外燥、內燥、溫燥、涼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但外燥、內燥是從燥邪的來路講,外燥系指六淫之燥邪為害,內燥則指由于陰津耗傷而出現的燥證。溫燥、涼燥則是說外燥的性質有寒熱之分。它們的具體區(qū)別有以下內容。
1.外燥
一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二指燥淫為害所致的燥病。燥為秋季主氣,故外燥通常稱為“秋燥”?!夺t(yī)門法律》說:“秋傷于燥”。外燥雖為秋令之所常見,但其它時間也有發(fā)生。外燥致病有以下特點。
易傷肺臟。肺為嬌臟,其氣通于秋,而燥為秋令主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于肺”。燥淫外盛,最易上受入肺,致成肺燥?!毒霸廊珪氛f:“若秋令太過,金氣盛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故外燥致病,首見肺系癥狀。
燥勝則干。無水則燥,燥為干澀乏津之證。燥邪為患,必傷津液,繼耗陰血,。從臟腑而言,燥淫所傷,先爍肺津成肺燥;次灼胃液則為胃燥;肺胃津虧又可傳入下焦肝腎,涸竭津血,以致肝陰不足,腎陰干涸?!夺t(yī)門法律》說:“經曰:燥勝則干,夫干之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膚皺揭者,有干于內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營衛(wèi)氣衰者,肉爍而皮著于骨者。隨其大經小絡所屬,上下中外前后,各為病所。燥之所勝,亦云熯矣。至所傷則更厲,燥金所傷,本摧肝木,甚則自戕肺金”。
外燥分溫涼。燥氣當令,始于秋分。秋分之后,天之炎暑雖去而未盡,氣候尚熱,卻干燥少雨,故燥淫所傷,常兼濕熱,感之而為燥病者,則為外感溫燥證。秋氣漸深,冬令將至,炎暑漸去,氣候冷涼,秋風肅殺,干燥無雨,此時燥淫常兼寒冷之氣為害,感而受之者,形成涼燥證。
2.內燥
內燥是由于陰血津液耗傷而出現的燥證。內燥雖為內生五邪之一,但其關鍵卻是由其他因素所致的一種病理改變。內燥多發(fā)于熱病后期,或因吐瀉、出汗、出血過多,損傷津液、陰血所致。因此,內燥所致病證又稱“津傷化燥病”。此時,由于體內陰津血液不足,不能滋潤濡養(yǎng),以致臟腑組織和肌膚孔竅出現干燥枯澀的病理改變。表現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無津,毛發(fā)不榮,皮膚干澀甚至皸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內燥的病理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津液匱乏為基本病理變化。人體陰液主要有津液、血液、陰精三大類。而以津液為最多。因此也最易受損傷。汗、吐、下太過,首先耗傷津液,故臨床所見內燥病證以津虧枯燥為最多。
肺燥津傷證:燥傷肺津,津液虧乏,肺燥不潤,干咳氣逆,咳痰量少而粘,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燥少津,脈細澀。
胃陰不足:胃失潤降,干嘔呃逆,知饑不欲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津枯腸燥:津液不足,大腸失于滋降,糟粕停滯不行,癥見大便秘結,糞質干燥堅硬,數日不行,排便困難。
陰血虧虛:是津液虧損發(fā)展的結果。血液是人體陰液的精華,源于水谷,與津液相互滋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說;陰精乃陰液之精者,其量最少,而藏于五臟,根本在腎。因此,當內燥病津液耗傷加重時,必然會導致陰傷血燥。至此,則陰液全面耗傷,還會出現陰虛內熱、陰虧陽亢、血燥生風等病機變化。《景岳全書》說:“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膚風消,或為臟腑干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于內者也……”。
陰虛肺燥:肺陰不足,燥自內生,常下灼肝腎,甚則燥熱化火。癥見干咳甚劇,咳痰少,痰中和帶血絲,咽干疼痛,五心煩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血爍:多見于久病大病,或年高氣衰之人,陰虧不復,血傷失榮,證見皮膚干澀,皸裂脫屑,或瘙癢難忍,或脫發(fā),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大便燥結難行,婦人月經量少或經閉不行。
內燥屬虛。內燥以陰血津液虧乏為基本病機,故其病理性質屬虛。若僅僅津液受傷,病在脾胃,尚屬輕淺;若進一步傷及陰血,病涉肝腎,病情加重,病位深化,治療非短時能愈。故內燥病證的治療,以滋養(yǎng)陰血、生津潤燥為大法,又隨病位所在或潤肺養(yǎng)胃、或滋腎填精。
內燥變證,常責痰濕。痰濕邪氣內阻,亦可致燥。濕淫過甚,則陽氣受阻,氣機被遏,氣不化津,津傷不布,臟腑肌膚失潤為燥。如痰飲內阻胃腸,氣機不宣,津不上承,口干舌燥,但不欲飲。濕阻大腸,傳導失常,大便秘滯,《溫病條辨》說:“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
3.溫燥
外燥病之一。從發(fā)病時間而言,見于初秋;從病因而言,常兼溫熱;就陰陽屬性言,其性屬陽。
溫燥兼熱,其性屬陽,津傷而熱是其特征。溫燥既燥且熱,燥傷肺津,熱傷肺陰,故其性屬陽。
溫燥有輕重之分。溫燥以其感受燥與熱邪的輕重,其證有輕重之別。溫燥輕證,邪氣襲表,肺經受病,津傷而肺失清肅,以身不甚熱,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咳出不爽,咽干口渴,舌紅少津,脈浮數為主證。溫燥重證,燥熱甚而肺之氣陰俱耗,證見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咽干鼻燥,喘息胸悶,心煩口渴,舌干無苔。
4.涼燥
亦為外燥病,與溫燥對比而言,則見于深秋冬令將至之時,常兼冷涼之氣,其性屬陰。
涼燥兼寒,其性屬陰,津傷無熱為其特點。涼為寒之始,屬秋令之正氣,涼燥病發(fā)于秋深而近冬。燥兼寒涼之氣外襲,肺失宣肅,燥干津液,證見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少,鼻塞嗌干,苔白脈弦。故深秋而為燥邪所傷,證無熱象者,便是涼燥。
總之,外燥、內燥是指燥病的來路而言;溫燥、涼燥為外燥而兼寒熱,其發(fā)病時間有先后之別,溫燥見于初秋,熱氣未盡之時;涼燥發(fā)于深秋近冬之時。區(qū)分外燥、內燥、要在以其虛實,內燥屬虛,治宜滋潤;外燥而熱者,治需涼潤,外燥而寒者,治宜輕宣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