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青年時代,讀什么樣的大學與怎樣讀大學,是一個重大的選擇性和決定性問題。但是,作為青年本人,往往是不能透辟把握這樣的重大問題的,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更需要借鑒教育家與相關專家的意見建議。本文集粹著名教育家俞敏洪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等人的觀點,嘗試對這個問題做一個深入探討。
1,
上大學的真正意義或本質(zhì)價值是什么?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無疑是至尚的答案,也是科學、準確的結(jié)論。但必須指出的是,這是“理性的具體”,而非抽象的空洞?,F(xiàn)實生活中,人們喜歡“感性的具體”,比如大學畢業(yè)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等。對這種“感性的具體”進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質(zhì)疑,如依靠什么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生工作卓越從而創(chuàng)造或?qū)崿F(xiàn)自己的美好生活依靠的是什么?無疑,又會回到“理性的具體”——科學精神與獨立思考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科學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居于怎樣的工作職位或崗位呢?把這樣的問題審查思考清楚,就真正明白了“理性具體”與“感性具體”對于人生的指導價值,人生當服從于何者的指引也就十分清楚了。
2,
選擇大學的標準是什么?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就說明,好的大學,不在于有大樓,而在于有大師,也就是著名的教授。在當代大學不缺乏大樓的條件下,著名的老師是至關重要的。俞敏洪老師和吳軍博士的建議則是選擇那些經(jīng)得住時間檢驗的著名學校,因為這樣的大學聚集了很多優(yōu)秀的老師和學生。這就是說,不僅師從于誰是重要的,和誰做同學也是重要的,擇師與擇友的重要性同等并重。
選擇大學的標準是重要的,但也要量力而行并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俞敏洪老師與吳軍博士各有一句話,有助于我們辯證地對待這個問題。俞敏洪老師講:“為什么我們不僅要上大學,還要努力上名校不可?原因很簡單,要與優(yōu)秀的人同行。”考不上名校怎么辦?吳軍博士說:“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得足夠久,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后的人?!?/p>
3,
怎樣才能讀好大學呢?綜合教育家、科學家、企業(yè)家等的意見建議,有如下三個方面是具有現(xiàn)實與長遠價值的,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涯,更有助于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
首先要有追求真理、發(fā)現(xiàn)和掌握客觀規(guī)律的高舉遠慕心態(tài)。這也就是培養(yǎng)個人的科學精神。沒有這樣的東西奠基青春人生,整個人生是不可能有人生高峰的,這已為無數(shù)人生實踐所充分驗證。
其次是培養(yǎng)出個人的終身學習能力,形成從事獨立而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能力(理論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理論思維能力,不僅是在大學期間的首要能力,在職業(yè)生涯中更是核心競爭能力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在實質(zhì)上,人的成熟與不成熟、成功與不成功,最終都是決定于這兩種能力的。
再者就是注重通識教育(修養(yǎng))。具體講則是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發(fā)展自己博覽群書的能動性,多讀名家名著,富養(yǎng)與厚重自己。對此,俞敏洪老師與吳軍博士都指出:“實踐證明,沒有好的通識教育,一個人的事業(yè)發(fā)展就不會有后勁。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美國名校,其畢業(yè)生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好的發(fā)展?!边@種遠見卓識是應該切實記取與作為的,否則,將會耽誤青春人生,以至整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