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不是為了發(fā)朋友圈,而是解讀當(dāng)?shù)氐倪^去、現(xiàn)在和未來。國慶前夕,因為天涯重慶,才有機會走進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來領(lǐng)略民族風(fēng)情濃郁的苗家故地。彭水是苗族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也是“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縣”、“全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中華蜜蜂之鄉(xiāng)”,有摩圍山、七曜山,烏江、郁江等山川河流,風(fēng)光旖旎,文化鼎盛,正所謂人杰地靈,山明水秀者也。
一、蚩尤九黎城,苗民五千年的戰(zhàn)爭史詩
“摩圍山下色,明月峽中聲?!碧迫税拙右走@樣描繪摩圍山,足見摩圍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賞煙霞的佳處。白居易時代的彭水為黔中道三級治所地,為當(dāng)時“十八州”軍事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相對于現(xiàn)在,自是要闊氣得多。元、明兩朝“趕苗拓業(yè)”,彭水逐漸沒落,清初才有所恢復(fù)。
白居易是最早的彭水旅游大使,他在《送蕭處士游黔南》中說:“不醉黔中爭去得,摩圍山色正蒼蒼。”看樣子,來到彭水,就算寫不成詩,至少也要喝上一杯,才能對得起摩圍的山色。宋人黃庭堅謫居黔州時題道:“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影在秋江上?!贝斯砭?,倒可以理解,因為他來到彭水,實在是無可奈何。
如今摩圍山是避暑圣地??上襾淼臅r候,碰上濃霧彌漫 ,爬到飛云口的日月臺觀察一番,便下山前往“蚩尤九黎城”。
我的印象中許多少數(shù)民族是長的不好看的,還以為是漢族人穿上少數(shù)民族服裝,專門來促進吸引游客的,哈
評論 美國游子2014 :彭水是苗族人最多的自治縣,這種官方的接待,自然要挑漂亮的妹子出來!其實,我也懷疑,演出和迎賓,會不會是漢族居多!
@竹琴月眸 2017-10-01 18:21:40
@昆侖子 :本土豪賞1個 贊 (100賞金)聊表敬意,對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我也要打賞 】
-----------------------------
哇,多謝土豪!
@重慶旅游2016 2017-10-01 18:12:43
期待大作
-----------------------------
努力發(fā)帖中
何謂 “九黎”?史學(xué)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里說:“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lián)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lǐng)。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九黎族驅(qū)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來炎帝族聯(lián)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結(jié)果蚩尤斗敗被殺。九黎族經(jīng)長期斗爭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br/>
所以,“黎民”源出蚩尤治下的“九黎部落”。還有個與此相對應(yīng)的“百姓”,即炎、黃、夷三個部落上百姓氏的人民。顯而易見,最初的“黎民”其實是“百姓”的俘虜,及至后來,“黎民百姓”才演變成普通無差別的“吃瓜群眾”。
相傳蚩尤“宇于少昊”,就是說住在文圣孔子的老家,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有“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所以后人將其列為戰(zhàn)神,而且“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能制造和使用金屬兵器,打得炎帝招架不住,逃到黃帝處求救。
其實,蚩尤與炎黃打過好幾回,《列子》記載:“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qū),雕、鹖、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可以理解為當(dāng)時的部落爭斗,已經(jīng)能夠驅(qū)使馴服的禽獸攻擊對方。再后來“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苯Y(jié)果,這一仗蚩尤慘敗,炎黃“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颁寐怪畱?zhàn)”影響深遠,可謂中華文明的歷程碑。
人類文明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盡管我們不太愿意承認,但事實勝于雄辯?!度祟悜?zhàn)爭的歷史》中統(tǒng)計,在有記載的五千多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fā)生將近一萬五千次戰(zhàn)爭,幾十億人在戰(zhàn)爭中喪生。而在這五千年中,我們只有不足三百年的和平環(huán)境。換句話說,每百年里,有九十年在戰(zhàn)爭中度過。即使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國家與民族間依然崇尚“拳頭就是硬道理”,足見和平共處是多么地不容易。而在這部戰(zhàn)爭史詩里,我華夏民族一直是主角,戰(zhàn)爭的次數(shù)和規(guī)模都名列前茅。
“蚩尤沒后,天下復(fù)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四方部族懾于黃帝威嚴,都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周圍趨于安定。而九黎戰(zhàn)敗后,族人流散,部分遷徙至今天的貴州、湘西、鄂西南等地,演變?yōu)椤叭纭?,或稱“苗民”、“有苗”,有學(xué)者認為就是今天的苗族?!叭缰畤蠖赐ザ遗眢?。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經(jīng)》如是說。
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帝堯“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不知道“三?!迸c敦煌的三危山有什么聯(lián)系?但這個記載與苗族起源聯(lián)系起來,頗耐人尋味。
傳說遠古帝嚳(高辛氏)時,“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hù]”。后來西部犬戎作亂,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者,贈金千斤,封邑萬戶,又賜以少女。后盤瓠銜得一頭,將造王闕。王診視之,即是戎吳?!备咝潦舷敕椿?,又怕給國家?guī)頌?zāi)難,便“令少女從盤瓠,盤瓠將女上南山……。蓋經(jīng)三年,產(chǎn)六男,六女。”而現(xiàn)在的畬、瑤、苗等民族,將盤瓠尊為他們的始祖。
先秦時期,犬戎一直占據(jù)河西走廊。三苗與犬戎發(fā)生戰(zhàn)爭,說明苗族先民遷徙過很多次,曾聚居于西北與犬戎為鄰。事實上,苗民與中原的爭斗從來沒有停止,每戰(zhàn)敗一次,就遷徙一次。從最初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遷至江漢平原,接著又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qū)和云貴高原。明、清以后,部分苗族移居?xùn)|南亞甚至遠赴歐美。
苗族先民歷經(jīng)坎坷,終于來到彭水,見這里山川秀美,便安頓下來。九黎城就是后人為紀念蚩尤而建的殿閣,有九黎神柱、九黎宮、九道門等氣勢恢宏的苗族建筑。中國正統(tǒng)典籍中,對蚩尤的形象有一定歪曲,將其描繪成兇神惡煞。如今時過境遷,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一日,九黎城都會舉行盛大的蚩尤祭祀儀式,也算是對這位遠古戰(zhàn)神的安慰。
九黎城苗王府有場演出,極為精彩。所演繹的就是蚩尤戰(zhàn)敗后,其子帶領(lǐng)族人來到彭水安居樂業(yè),迎來盛世的歷程。尤其遷徙一段,演員穿過觀眾席,將苗民經(jīng)受的苦難,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出來。作為漢族人,也看得心酸,足見戰(zhàn)爭使平民流離失所,有多么地可怕。
可惜,我進來得有些晚,錯過行云流水般的長桌宴,沒有見識到“高山流水”式的灌酒,不免遺憾。聽同行的當(dāng)?shù)毓賳T說,九黎城的夜色絕佳,便想著今夜再訪。
@晚霞毓秀 2017-10-01 20:51:29
頂!
-----------------------------
頂頂更健康。
黔驢技窮處,鹽坨坨上的郁山古鎮(zhèn)
“黔無驢,有好事者以船載入?!苯Y(jié)果喜劇變成悲劇,黔驢技窮,最終被老虎吃掉。這則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彭水縣的郁山鎮(zhèn),因為在歷史上,郁山鎮(zhèn)長期隸屬于黔中或黔州,且制鹽業(yè)發(fā)達,水上交通極是便利,載一頭蠢驢進來自然不算什么難事。
郁山鎮(zhèn)來歷不凡,自古就是渝鄂湘黔38縣的食鹽供應(yīng)基地。從漢朝到民國,郁山因為鹽礦而不被天下小,多數(shù)時間都是本地郡縣的治所。一直到1983年,郁山鹽因含氟太高而停產(chǎn)。其實,因為制鹽技術(shù)和物流運輸?shù)陌l(fā)展,成本更低的海鹽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井鹽的沒落只是遲早的事情。
當(dāng)?shù)厝苏f,郁山“因鹽而興,因鹽而衰”。相傳從夏朝開始,郁山就有古鹽井,清人修編的《彭水縣志》也將“飛水井”當(dāng)成郁山的寶貝。飛水井在中井河北岸,一股手腕粗細的山泉從數(shù)米高的山巖縫隙中飛出,繼而落到中井河水面,響聲尤其清脆。中井河是郁江的支流,水色旖旎,如綠松石般誘人,但卻咸而澀,喝不得的。據(jù)說飛水井是整個西南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鹽井,相傳其發(fā)現(xiàn)甚至與逃難而來的九黎部落有關(guān)。
飛水井那么小,當(dāng)然滿足不生產(chǎn)需要。從漢代起,人們雙開鑿出許鹽井,唐時在飛水井下面開鑿出“母井”。于時,原來的鹵井像個撒牛的孩子,公母結(jié)合,教人啞然失笑。其實,附近山壁可見許多輸鹵筧道,即將楠竹或者斑竹打通內(nèi)節(jié)后連接成筧。這些竹筧一頭連著鹽井,一頭連著蓄鹵池,含鹽豐富的鹵水,便順著輸鹵筧道流入作坊中。
事實上,附近1500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都是郁山鹽業(yè)遺址群中井河段輸鹵筧道遺跡。而不遠處的中井壩遺址,系明清時期的鹽廠,可見蓄鹵池、土疙瘩和成排的爐灶遺跡。今人在旁邊建了座小型的仿古制鹽廠,由爐灶、三口鍋和蓄鹵池組成。最有意思的就是如碗大小的土疙瘩ngcf,制鹽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將鹵水潑在這些牛糞般規(guī)則的土疙瘩上,周而復(fù)始,等水蒸發(fā)后,再將其溶于蓄鹵池,這樣鹵水含鹽量急增,熬制起來事半功倍。
有趣的是,中井河南岸的這條路叫“南京街”,可見民國時也曾受到重視,而后灶河段“南京社區(qū)一組”也有些輸鹵筧道遺跡。村里全是石板路,古井舊宅,秦磚漢瓦,如秘境桃花源。房舍院墻多用鹵水煮過的泥巴壘成,看起來結(jié)實而又奇特。按當(dāng)?shù)厝说闹更c,找到幾塊有記號的磚頭,據(jù)說造于漢代,真正的漢磚,令人大跌眼鏡。
根據(jù)《彭水縣志》的描述,當(dāng)?shù)厝藥胰ァ胺I铰?,萬卷書旁”,尋找黃庭堅被貶黔州時以文會友的山洞。黃庭堅謫居黔州三年,開堂講學(xué),留下許多詩詞作品,其中不乏千古絕唱?!帮L(fēng)黑馬跪驢瘦嶺,日黃人渡鬼門關(guān)?!痹娙顺鮼碚У?,顯然被這地方的險峻給嚇著了;“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彪U則險矣,最終還是比較樂觀的接受現(xiàn)實。但要說他對郁山有多喜歡,則實在未必?!拔吹浇舷纫恍Γ狸枠巧蠈?。”你看他離開巴蜀后,開心得像個掙脫大人懷抱的小屁孩,對謫居黔中哪有半點眷戀?
不過,彭水卻記得他的好處,將他視為彭水文化、教育的啟蒙者。詩人去世,彭水還修了一座衣冠冢以志紀念。
穿過菜地,穿過郁江古老鹽運碼頭,沿著田埂七拐八彎,總算找到山洞。一陣涼風(fēng)襲來,洞口涼爽無比,溫度顯然比外面低許多,可容七八人座談,倒真是個擺龍門陣的佳處。值得玩味的是,黃庭堅在黔中所題百余首詩詞多寄情山水,即沒有吟頌鹽井,也沒有提到煉丹,沒有半點“鹽丹文化”的影子,讓人不得其解。或者,北宋時郁山的鹽業(yè)與煉丹已經(jīng)不再繁華?
然而,聽說當(dāng)?shù)販蕚鋵⑦@個洞打造成摩尼洞,或許在打“摩尼教”的主意,覺得有些別扭。要我說,叫“黃洞”有點俗,未若用“庭堅洞”可矣。
后灶河段、飛水鹽井、中井壩三處鹽業(yè)遺址群,再加上舊宅老路、名人軼事及特產(chǎn)美食,郁山郁山三江六岸的旅游資源頗為豐富,更兼“鹽丹文化”、“黔中文化”的點染,拓展勢在必行。慶幸我來得早,也來得巧,欣賞到郁山最自然,也最真實的一面。
評論 昆侖子:二個意思,一是人名,心中女神的苗家叫法,二是苗族山歌名,以歌唱愛情為主,歌詞直白大膽
烏江百里畫廊,指從龔灘古鎮(zhèn)到彭水近百公里的河段,水流和緩,山崖疊翠,兩岸風(fēng)光優(yōu)美,確實值得一游!
三,百里畫廊,烏江天險重飛渡
一位身著杏黃衣衫的女郎坐在江畔的舊木船上,手里拿著把小巧的鎦金折扇,一搖一搖地。時而回眸淺笑,時而低頭沉思,場面極是撩人,瞧得人意馬心猿。
這里就是烏江百里畫廊。說到烏江,在我的印象里,原本就不是搖著扇子的文藝范兒。我想起來的第一樁事情,便是“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楚漢相爭,項羽兵敗垓下,最后自絕于烏江,引得后來的詩人吟唱不絕。垓下是古戰(zhàn)場,在今天的安徽靈璧縣,離烏江百里畫廊甚遠。其實,唯時空與距離,才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秦腔劇《二進宮》里有:“九里山前擺戰(zhàn)場,立逼得霸王喪烏江。”以此來渲染韓信的功勞??上?,韓信也沒有好下場?!疤焐鲜沟穆炀W(wǎng),地下蘆席鋪幾張,他朝里無有斬信將,后宮院有個女陳倉,九月十三韓信喪,天降鵝毛下濃霜。”最終被后宮陳倉女設(shè)計所殺,實在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來到烏江邊,憶及這些驚天動地的事情,難免要長吁短嘆一番。
烏江是有性格的河流,耿直而豪邁,源于貴州威寧,自南邊高原向北流入山城,于彭水涪陵匯入長江。從龔灘古鎮(zhèn)到重慶酉陽百余公里的河段,因為兩岸壯美的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景觀,所以有“烏江百里畫廊”的美譽?,F(xiàn)在,我們就坐上游船,來領(lǐng)略烏江波瀾壯闊的畫卷。
話說回來,歷史就是逝去的時間,如滔滔烏江,一去不復(fù)返。所謂旅行,無非是拋根問底,從舊時光的痕跡里尋找我們的前世。不論奇山怪石、碧水險灘,抑或古鎮(zhèn)廊橋、纖道懸葬,莫不都保留著祖先的體溫。
游船逆流而上,很快就看到萬足鎮(zhèn)。小鎮(zhèn)位于烏江右岸,實為凸出到江心的一座半島,地勢高峻陡峭,房舍參差起伏,如堅固的防御工事。再往南行,左岸屬貴州,右岸為重慶。楚河漢界,既復(fù)雜又清楚,恐怕只有在我們這樣古老的國度才會出現(xiàn)。
百年修得同船渡,伙伴們都在船尾拍照嬉戲,爭看風(fēng)景。只見江面時而寬闊,時而狹窄,天光云影,山色水聲,自是令人心曠神怡。烏江百里畫廊有古纖道,可以想象當(dāng)年船到江灘,纖夫們彎腰弓背,臉幾乎要貼到地面,喊著號子拉纖的場景。我在三峽博物館里見過拉纖雕塑,真實的鏡頭想必就在烏江兩岸的纖道上每天上演。
因為不能上岸,只能遠觀兩岸的峭壁和崖樹。烏江及其支流還有古人懸葬奇觀,估計這段河道難以遇見。我曾在武夷山的九曲溪看過古越人的懸棺,也在紫云縣格凸河中游見到苗人懸棺。郁江和酉水都有懸棺,部分學(xué)者認為,是仡佬族懸棺葬、屈肢葬等文化習(xí)俗的遺留。最為傳奇的是川滇一帶的“僰[bó]人懸棺”,始于春秋戰(zhàn)國,也是快要化成土的棺材瓤子。
若論年代,武夷山的船棺懸葬最為古老,格凸河苗人懸棺則有不足百年者。唐張鶩《朝野僉載》云:“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閣其尸三年而葬……盡產(chǎn)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彌高以為至孝?!焙沃^“五溪蠻”?因其地五條溪流而得名,大抵與今天土家、苗、瑤、侗、仡佬等民族素有淵源。
也可以看出,這種懸葬習(xí)俗多出于窮鄉(xiāng)僻壤處的少數(shù)民族??墒?,費這么多力氣將棺材搬到懸崖峭壁上,到底為什么?《云南志略》云:“人死則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巔崖,以先墮者為吉?!边@理由真讓人哭笑不得,不遺余力地放上去只是為了盡快掉下來?還得盡快掉下來?就好比說,人活著的目的只是為了死亡,真讓人“無語竟凝咽”。
洪渡鎮(zhèn)迎面而來,旋即又被甩在身后。小鎮(zhèn)地屬銅仁市沿河縣,與彭水縣善感鄉(xiāng)隔河相望。山頭上樓房林立,鱗次櫛比,看起來頗為富庶,與貴州的印象相去甚遠。再往南行約20公里就是著名的龔灘古鎮(zhèn),可惜我們要在“將到未到”時下船,感覺就像夾到嘴邊的肉掉了。
上得岸來,見路邊一尊石獅,大嘴咧開如喇叭。笑得如此夸張,難不成心事被這孽障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