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腎不好?
腎不好是通俗的說法,專業(yè)上稱慢性腎臟病。那什么是慢性腎臟病呢?
腎臟結構和腎臟功能,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超過3個月就稱為慢性腎臟病。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血、尿檢查異常,比如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升高等;
2、影像學異常,比如腎皮質變薄、腎萎縮、腎增大、腎囊腫等;
3、病理學異常,腎臟的病理學改變;
4、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
比如說,尿蛋白超過3個月,就診斷為慢性腎臟病,也就是腎不好了。
二、腎臟病的分期
同樣是腎不好,但病情輕重是不一樣的。臨床上根據腎小球濾過率(GFR)對腎臟病進行分期,腎小球濾過率越低,腎功能越差。慢性腎臟病分期如下:
1期:GFR 90ml/min(腎功能正常)
2期:GFR 60-89ml/min
3期:GFR 30-59ml/min
4期:GFR 15-29ml/min
5期:GFR
習慣上把3期及以后稱作慢性腎功能衰竭,5期則稱作尿毒癥。
三、慢性腎臟病人的飲食
體內的鈉含量越高,腎臟的負擔越重。所以,所有的慢性腎臟病,都應該低鹽飲食。水腫的病人,還要控制飲水量。
3期及以后的慢性腎臟病人,也就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總的飲食要求是低鹽、低脂、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
1、低鹽:慢腎衰后,腎臟的排鈉能力下降,體內的鈉蓄積,水鈉潴留而出現水腫,嚴重者出現心力衰竭。所以,低鹽飲食非常重要,建議每日鹽的攝入不超過5g,除控制食鹽以外,注意控制隱性鹽,比如醬油、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味精等。
2、低脂飲食:平時飲食的油脂以不飽和脂肪酸(茶籽油、橄欖油、亞麻油、魚油等)為主。室溫下為固體的油(牛、豬、羊油)含飽和脂肪酸多,應少吃或不吃。動物內臟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嘌呤含量高、磷含量高,這些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大忌,最好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