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人類到底能活多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1-15 05:18:32    瀏覽次數(shù):139
導讀

來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長壽之夢每個人都想長壽,這個愿望古已有之,但古人對長壽僅存奢望,比如古希臘人認為只有神才可以永葆青春,古代中國人則相信只有像秦始皇這樣的大人物才有能力追求長壽,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古代的人


 來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 


長壽之夢


每個人都想長壽,這個愿望古已有之,但古人對長壽僅存奢望,比如古希臘人認為只有神才可以永葆青春,古代中國人則相信只有像秦始皇這樣的大人物才有能力追求長壽,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古代的人均預期壽命和絕對壽命之間相差太遠了,長壽變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人均預期壽命指的是一個族群中的每一個出生的人平均能活多久,這個值受嬰兒死亡率和戰(zhàn)爭死亡率的影響非常大,因為兩者都是年紀輕輕就死了,因此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直到100年前還只有40歲。

絕對壽命指的是一個人理論上最多可以活多久。即使在人均預期壽命只有20歲的遠古時代,活到90歲的人也是偶爾可以見到的,兩者之間巨大的差距使得古人把長壽者敬若神明。我甚至認為,之所以強調(diào)“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一大原因就是古代中國的嬰幼兒死亡率極高,年過古稀的老人同樣極少,古代社會很難見到老人和小孩,所以兩者都要珍惜。


工業(yè)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人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如今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已經(jīng)達到了71歲,相當于在100多年的時間里幾乎翻了一番。這個速度是歷史罕見的,因此人類社會的很多生活習俗和運行模式都來不及做出相應的改變,比如退休年齡定得太早就是一例。

但是,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大部分源于嬰幼兒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傳染病防治和外科手術技術的飛速提高,人類的絕對壽命并沒有增加多少。事實上,即使在遙遠的古代,如果一個人能夠健康地活到30歲,那么他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已經(jīng)接近60歲了。古今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古代至少有一半人活不到30歲,但如今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活到60歲,這些人對于長壽的渴望,催生出了一個市場規(guī)模巨大的老年健康產(chǎn)業(yè)。

翻開任何一本健康雜志或者大眾報紙的健康版,上面都充斥著長壽秘訣??炊嗔司蜁溃@些秘訣無外乎就是生活規(guī)律、節(jié)制飲食、堅持運動、戒煙少酒等等這些誰都明白的大道理,但它們都屬于生活方式建議,真正有毅力照著去做的人少之又少。真實情況是,雖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壽,但誰也不愿意為此犧牲自己的生活樂趣,尤其是年輕人,很少有人會為了長壽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傻鹊酱蠹夷昙o大了,再想彌補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因此,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科學家身上,幻想著等到自己老的時候藥店里會出現(xiàn)一種神奇的藥丸,只要買一粒吃下去就能多活幾年。


奇怪的是,雖然大家都想吃到長壽藥,但嚴肅的長壽研究卻一直受到各方冷落。一來負責撥款的部門相信長壽研究短期內(nèi)不可能有任何成果,花納稅人的錢去研究這個純屬浪費;二來有能力資助科學研究的私人基金會則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遠比長壽更值得研究的事情,還是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吧;三來多數(shù)百姓也覺得這些研究都是為少數(shù)富人服務的,普通人享受不到他們的成果。

不過,長壽研究之所以發(fā)展緩慢,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研究難度太大了!

長壽之理


科學意義上的長壽研究只有不到100年的歷史,因為此前的生物學家們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人的身體就像一輛小汽車,只要天天上路,早晚會拋錨,這是個物理問題。

有趣的是,最早意識到這個想法有問題的反而是物理學家薛定諤,他把熵的概念引入生命科學,指出生命和非生命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如何應對熵增原理。像小汽車這樣的非生命物體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熵的增加,最終一定會化為一堆鐵銹。但生命會主動從環(huán)境中獲取能量來抵抗熵的增加,只要能量供應不斷,理論上是有可能做到長生不老的。

薛定諤開創(chuàng)了物理學家跨行研究生物學的先河,尤其是長壽領域更是吸引了很多物理學家投身其中。直到上世紀50年代DNA的秘密被發(fā)現(xiàn)后,生物學家們才從物理學家手中接過了火炬,開始從基因的角度探索生命的奧秘。

薛定諤(1887-1961)

在此之后,長壽研究領域誕生了300多個理論,彼此爭論不休。它們大致可以分成兩派:一派認為一個人一生中肯定要面對各種生存壓力,比如饑餓、病菌和放射性等等,這些壓力會給身體造成傷害,如果無法按時修復,傷害大到一定程度人就死了,所以一個人的壽命最終是由他的身體修復能力決定的;另一派則相信,死亡是生命用來調(diào)節(jié)種群數(shù)量的一種方式,或者是生命為后代留出生存空間的一種手段,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死亡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殺行為。

這兩派的差別看似屬于學術范疇,但其實它們的實際意義很大。如果前者是對的,那就意味著我們的身體本來是不想死的,但最終堅持不住了,所以如果我們想長壽的話,就得想辦法幫助身體對抗外敵。如果后者是對的,那就意味著死亡是身體早已安排好的結(jié)局,是一種被特定基因編碼的生理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想長壽,就得反其道而行之,和自己的身體對著干。

目前的情況是前一種理論占了上風,因為科學家們想不出生命有任何理由選擇自殺,這一點從進化論的角度很難解釋。于是主流的長壽研究一直是按照前一種理論進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提高抗壓能力的方法,或者想辦法減輕外部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大家熟悉的“抗氧化”風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興起的。


這么多年過去了,科學家們在這一領域仍然沒有達成共識,因為人類長壽研究有個致命的難點,那就是研究者必須等到研究對象去世才能下結(jié)論,沒人有這個耐心。因此,不少人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實驗動物,開始研究酵母、線蟲、果蠅、小鼠和猩猩們的壽命問題,希望能從它們身上發(fā)現(xiàn)長壽的秘密。

上世紀90年代,第一個長壽基因在線蟲身上被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基因突變就能把線蟲的絕對壽命提高60%,這一點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大家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轉(zhuǎn)去尋找新的長壽基因。目前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線蟲身上找到了好幾個長壽基因,效果最好的能把線蟲的絕對壽命提高到原來的10倍。如果換算成人的話,豈不是說人類也可以通過簡單的基因操作活到1000歲了?

可惜的是,后續(xù)研究表明,動物越是高等,單個長壽基因所能起到的作用就越是有限,到了小鼠這個級別,最高紀錄只提高了不到50%,遠不如線蟲那么驚世駭俗。但是,長壽基因的存在本身意義重大,這說明起碼理論上有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基因的活性而延長壽命,于是長壽研究驟然升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這個行列。

但是,這些人不得不面臨前文提到的各種障礙,如果無法改變和公眾的態(tài)度,研究經(jīng)費就拿不到了。

長壽之道


于是,長壽研究換了個名稱,改成了衰老研究。研究目的也隨之改變,從提高絕對壽命改成了延長健康壽命。

所謂健康壽命,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健康地活多久。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人均預期壽命雖然一直在提高,但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是躺在床上度過余生的。如果你去問問這些人還想不想長壽,很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回答。


這里所說的健康不是說老人也要像大姑娘小伙子那樣活蹦亂跳,而是說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頭腦基本清晰,而且沒有大病。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絕大部分老年人都有一身的毛病,大家都處于藥不離口的狀態(tài),生活質(zhì)量大受影響。

說到治病,這大概是現(xiàn)代科學最引以為豪的地方。科學家們發(fā)明了抗生素和疫苗,有效地控制住了各類傳染病。科學家們還發(fā)明了一整套外科手術技術,外傷不再像古代那樣致命了。正是因為這三項技術革命,人均預期壽命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癌癥、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卻仍然難以對付,它們是當前人類最致命的三大殺手,發(fā)達國家的絕大部分老年人最終都是死于它們之手。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兩者的區(qū)別,不難發(fā)現(xiàn)傳染病和外傷都和年齡關系不大,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中招。但癌癥、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都是典型的老年病,也就是說,它們的發(fā)病率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呈現(xiàn)爆發(fā)式的增長。

事實上,如果我們計算一下每一種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話,那么上述這三大殺手的最大致病因素就是年齡。也就是說,一個20歲的煙鬼得癌癥的可能性遠比一個80歲的不吸煙者要小,只是因為年齡(衰老)似乎是一件無法控制的事情,衛(wèi)生部門這才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控煙上,而不是想辦法減緩衰老。但是,如果我們不想辦法解決衰老這個最大的致病因素,怎么可能徹底治好這三大病呢?反之,如果我們能想出辦法延緩衰老,就能夠同時降低這三大殺手的發(fā)病率,可謂一舉三得。


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好比是一條即將遠航的帆船,船艙有很多裂縫。為了行駛得更遠,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出發(fā)前先把所有裂縫全都補一遍,而不是在航行途中漏一個補一個。

于是,各國改變了態(tài)度,越來越重視衰老研究了,因為老年人消耗掉了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研究顯示,目前全世界每天大約死亡15萬人,其中約有10萬人死于各種老年病,約占死亡總?cè)藬?shù)的三分之二。發(fā)達國家這個比例更高,已經(jīng)接近90%了。根據(jù)美國一家咨詢機構(gòu)的預測,到2030年時,預計將有一半的公共醫(yī)療開支被用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老年病的問題,醫(yī)保體系將入不敷出。

當大批科研經(jīng)費進入衰老領域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世界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gòu)轉(zhuǎn)而研究衰老問題。其中,美國加州無疑是衰老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基地。我這次專程去了趟加州,走訪了位于舊金山、洛杉磯和圣地亞哥的幾所著名的長壽研究所,采訪了多位頂尖專家,了解了這一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本期這組專題報道就是這次采訪的成果,各位讀者可以了解一下科學家們都是如何做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衰老領域近幾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真正可以稱得上是革命性的新發(fā)現(xiàn)還不多,大家仍處于探索階段。面對這一困境,“自殺”派又重新站了出來,再次提出衰老是一種主動的自殺行為。這一派認為,傳染病和外傷之所以容易對付,原因在于它們都是外來敵人的攻擊,我們的身體顯然是在拼死抵抗,因此科學家們只要從后面推上一把,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但三大老年病都是身體主動選擇的“自殺”,如果科學家們?nèi)匀槐е皫兔Α钡南敕?,不去從根本上解決“自殺”的問題,是不可能治好這三大病的。目前這三大病研究之所以困難重重,原因不是技術不精,而是方法論上出了偏差,走錯了方向。

目前這兩派仍在爭論,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大會有明確的結(jié)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人腦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因為神經(jīng)細胞不會分裂,而不會分裂的細胞壽命肯定是有限的,只能通過替換的方式讓其永生。但是,人腦神經(jīng)元的連接方式?jīng)Q定了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所在,如果替換了它們,“我”就不存在了。換句話說,即使未來發(fā)明出了長壽藥,最多也只能讓我們的身體活得更長,我們的精神是沒辦法延續(xù)的,這就是為什么另有一派人開始研究腦機接口的問題,試圖通過這個辦法把我們的精神傳入電腦,間接地獲得永生。不過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本專題就不再討論了。

但是,這個思路提醒我們,如果大腦無法永生的話,身體的長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真正的永生應該是多做有益的事情,讓世界記住你的貢獻。就像熱門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里所說的那樣: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你了。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