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真可以算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很多朋友們上完廁所就沖水走人。其實,這時候回頭看一看大小便,也相當(dāng)于完成了一次小小的體檢。
需要留心大小便哪些狀況呢?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便看這三點
1. 大便頻率
兩天都沒大便,是不是便秘了?
其實便秘有診斷標準的:
指排便次數(shù)減少(<3 次/周);
糞便干硬;
排便費時費力、排出不盡或需手法輔助排便;
癥狀持續(xù)至少 6 個月。
一天上了好幾次廁所,是不是就是「拉肚子」?
腹瀉也有明確定義:
一般認為,每天大便 3 次以上,每天大便總量大于 200 克,并且大便含水量超過 85%,是腹瀉。
如果有了這些問題,一定去醫(yī)院查明原因,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處理,而不是想當(dāng)然地自己服藥。
2. 大便形狀
關(guān)于大便的形狀,可是有專業(yè)描述的,那就是「布里斯托大便形狀分類」。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最理想的大便形狀應(yīng)該是第四型,第三型和第五型也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
大便過硬,可能是因為水喝得太少、蔬果進食較少。
如果過稀軟甚至不成形,可能是消化不良、感染等,不過長期進食較少、進食稀軟食物,也會導(dǎo)致大便稀軟。
總體來說,如果不是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反映的是近期飲食結(jié)構(gòu)的情況。
3. 大便顏色
如果大便是紅色或者表面沾血,那么需要懷疑比較靠近肛門的位置出血,如直腸息肉、痔瘡、肛裂等。
如果大便是黑而發(fā)亮的,則需要懷疑消化道比較靠上的位置是否有出血,如胃出血、十二指腸出血等。當(dāng)然,也僅僅有可能是因為前一天吃過鐵劑補血、或是多吃了一些豬血豬肝等食物。
如果大便是灰白色或陶土樣,那么需要懷疑肝膽的問題。
如果是黏血便或者像果醬一樣的大便,要考慮感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