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途中病死沙丘后不久的一個夜晚,中書府令趙高非預約性地拜訪了丞相李斯。二人同朝為官多年,相識已久,但這次趙高可不是來喝茶閑聊的。他懷揣一個決定秦帝國命運的驚天陰謀:說動這位朝廷眼下最有權勢的人物與自己一起篡改遺詔,將先帝屬意并廣得軍心民心的皇位繼承人長子扶蘇和戰(zhàn)功卓著的大將蒙恬賜死,另立皇幼子胡亥為帝。
這看起來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先帝對李斯恩重如山。李斯原是楚國一縣的不得志小公務員,30多歲才移民到秦國,最初不過在相府當個文案秘書。是秦王嬴政慧眼識才,將他一路提拔至丞相,且“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與皇室結成利益共同體。對始皇的知遇之恩,李斯念念不忘,忠心耿耿輔佐始皇帝成就統(tǒng)一天下之偉業(yè),留下“千古一相”的美名。趙高雖是巧言之人,但李斯更是那個時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家、文學家,兼雄辯高手。當年他冒死上書“諫逐客令”,硬是說服了一向剛愎自用的秦王收回成命。趙高想憑“忽悠”搞定李斯,應該比登天還難。
可讓歷史驚詫的是,爭辯了沒幾個回合,李斯居然乖乖就范。大秦帝國的喪鐘就此敲響。
2000多年來,后人無不將李斯沙丘變節(jié)的原因歸結為一個“貪”字:貪戀已得的權勢富貴,保住自己的相位。唐朝詩人胡曾為李斯墓題的詩句,“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代表了世人的普遍看法。
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李斯!當時李斯已70多歲,在那個年代已屬古稀之人了。作為大儒荀子的高足,李斯深知盛衰相循的哲理。他何苦要以大逆不道、背叛先帝的巨大代價,換一個沒幾年干頭的相位吶?
其實,若稍稍考察一下秦國的制度和官場生態(tài),就不難發(fā)現(xiàn),李斯沙丘變節(jié)的真正原因,其實是一個“怕”字。
李斯怕的,當然不是小小的“機要秘書長”趙高和本與皇位八竿子打不著的胡亥,而是趙高點出的嚴酷事實:
“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实鄱嘧?,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xiāng)里,明矣?!薄妒酚洝だ钏沽袀鳌?/p>
真是字字驚心啊!趙高是小人,但此番話卻句句是真。商鞅,這位李斯最尊崇的法家先輩,原亦外籍人士,靠著秦孝公的寵信,鐵腕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衫贤跻凰溃捅恍戮灾\反罪車裂除掉。另一位名相呂不韋,本是商業(yè)巨子,憑著高超的政商運作,楞是把在別國當人質的秦始皇之父由“垃圾股”炒成王位繼承人,從而為嬴政繼位鋪平了道路。呂不韋當政期間,大搞“呂氏春秋”等文化工程,為秦國擴張“軟實力”,李斯本人就是在那時被他引進并推薦給秦王的人才。可“呂伯樂”后來也在劫難逃,被曾尊他為“亞父”的秦王嬴政罷相,趕回邊遠的封地。幾年后縱使風燭殘年,嬴政仍不放過,派使者千里迢迢,用一杯御賜毒酒要了他的老命。還有為秦國強盛立下汗馬功勞的名相甘茂、范雎、張儀等,也遭秦王猜忌,幸好他們及時察覺出走他國,方才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