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皇帝給一些相當(dāng)級別的官員以奏報事情的權(quán)利,稱為題奏權(quán)。覽批大臣們的題奏,是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課之一,稱之為“御批”。
清朝初期皇帝的批示沒有固定格式,皇帝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因此不同皇帝的御批也有不同的風(fēng)格。
而在清朝皇帝不同的“御批style”中,我們似乎可以一窺清朝國運盛衰的軌跡。
從親自批到“秀書法”
清朝初年,為了不泄露機密,皇帝會親自審閱批示每一份奏折??滴趸实墼谟沂质軅那闆r之下,忍痛用左手執(zhí)筆批示,不肯假手他人。
至雍正朝,設(shè)軍機處以協(xié)助皇帝料理軍國大事,其中就包括幫皇帝處理奏折事務(wù)。講述清代軍機處事務(wù)的《南屋述聞》中說:
“其奏折未經(jīng)御批而由樞臣酌擬者,既擬定則裁白折紙為簽條,錄所擬批于上,盛以折匣,送交太監(jiān)呈上照批?!?/p>
這樣的“照批”,皇帝省心多了,按照能干的心腹大臣的建議,照葫蘆畫瓢,軍國大事就這么搞定了。
雖然形式上還是“御批”,實質(zhì)上是“軍機大臣批”,皇帝秀書法。
“知道了”大概是清朝皇帝最愛的批語了
清代中后期,批奏折又有了些改變,《南屋述聞》記載:“若尋常安折之批‘朕安’等字者,由章京蘸硃敬書,以代御筆?!?/p>
皇帝在某些非重要文件中用上了“代筆”,簡單的“朕安”二字直接就由章京代勞,而不勞煩圣躬了。
但是,假如皇上對某些特別重視的大臣還有別的話要指示,那就只得親自動筆不可了。
史料顯示,到了嘉慶朝以后,皇帝“批文件”,除了重要的軍國大事外,都是批“覽”“知道了”“該部知道”之類的話。
康熙皇帝的御批
清代早期,經(jīng)皇帝閱過朱批的奏折,是發(fā)還原先上奏的大臣閱看領(lǐng)會,再自己保存的,到了辦事認(rèn)真的雍正皇帝即位后,就不一樣了:
他命令內(nèi)外大臣們將所保存的朱批奏折一律繳還宮中,不能抄寫、存留、隱藏或焚毀,否則“斷不寬宥,定行從重治罪”。
為什么雍正皇帝一改前制,要求大臣們“繳批”呢?歷史上有一件事與之不無關(guān)聯(lián)?!肚迨犯濉酚涊d:
雍正五年“已革貝勒蘇努涂抹圣祖硃諭”,雍正下旨“即應(yīng)照大逆律概行正法……暫免其死,仍照前禁錮。”
按照大清律,涂抹皇帝的批示是要殺頭的。很顯然,雍正皇帝對有人敢于涂抹他父親康熙皇帝的批示十分氣憤。
由此推之,雍正皇帝實行“繳批”制度,除了其它原因外,也必定有防止皇帝的批示再被涂抹、對圣上不恭的因素在其內(nèi)。
御批與國運
清朝初年,中國分十八個行省,尋常時候,皇帝每天需要伏案批示的奏折在八九十件以上。清朝所有的皇帝中,要數(shù)雍正最愛批示大臣的奏折。
據(jù)說,他不僅鼓勵大臣們上奏折匯報事情,大事小事他都想知道,而且他批示得也著實認(rèn)真。
雍正不僅在大臣匯報行文的后面、中間作重要批示,而且還十分詳細地作眉批,甚至他還義務(wù)幫大臣改正錯別字。
雍正皇帝不僅精悍能干、施政能力強,文字功底也好,他的批示洋洋灑灑,動輒千言,有時會比奏折的字?jǐn)?shù)還要多。
雍正十一年(1733 年),在雍正皇帝拜謁祖宗陵寢的路上,沿途地方官員精心布置,官道上每隔一小段路就安放一個大水缸,水缸里蓄滿了清水,隨時清洗道路,防止灰塵染到皇帝一行人的馬車上。
雍正皇帝的這份御批,紙已經(jīng)快不夠用了
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后,批示:“蹕路所經(jīng),雖有微塵何礙。地方官當(dāng)以牧養(yǎng)生民為重。若移奉上之心以撫百姓,豈不善乎?”
意思是:地方官員的職責(zé)是管理照顧老百姓,而不是要為我皇帝掃除道路上的灰塵,假如能把對皇帝的這份盡心盡力用在百姓身上,不是很好嗎?
當(dāng)然,雍正的御批也不盡是這樣“明君范兒”。比如,他在寵臣李衛(wèi)的奏折批復(fù):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而在田文鏡的折子中則寫到: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fù)朕,朕再不負(fù)爾等也!
以“呆皇帝”、“漢子”自稱,足見雍正皇帝的真性情的一面,一改雍正皇帝“冷酷君王”的人設(shè)。
這就是雍正的“真漢子”御批:
此外,“霸道總裁”雍正皇帝有時也會很溫情:
比如他在一份奏折批復(fù):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親王都心疼你落眼淚,阿彌陀佛,好大一險!
而在批復(fù)王國棟的奏折時,不小心把朱砂灑在紙上了,怕大臣誤以為是血,還特意批示:“此朕幾案上所污,恐汝恐懼,特諭”。
據(jù)國家檔案館現(xiàn)存的資料顯示,雍正皇帝在位的十二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里,一共批復(fù)奏折41600多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十多個奏折,寫下數(shù)千字的批文。
皇天不負(fù)苦心人,更何況是“苦心的皇帝”。雍正皇帝的勤勉給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打下了很好基礎(chǔ)。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正是康乾盛世的頂峰。帝國盛世,天下太平,一切進入正軌,“十全老人”乾隆帝自然不用像他父親雍正皇帝那樣勤勉。
相對于雍正皇帝動輒“下筆千言”的御批,像下圖這樣百字左右的御批,則是乾隆皇帝御批的常態(tài):
寫在奏折上的字?jǐn)?shù)少了,自然要在別處補回來。這位“精力過?!钡幕实塾谑情_始在古人字畫乃至玉器上蓋章、題字。
興致好的時候,他甚至可以秒變“屏霸”,在古人字畫上“彈幕刷屏”,比如這幅《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面全是乾隆皇帝的“墨寶”。
不過,盡管乾隆帝更喜歡在字畫而非奏折上“揮毫”,但和他的繼任者比起來,乾隆皇帝在御批這件事上還算的上“勤奮”。
嘉慶以后的皇帝的御批大多批示量少,內(nèi)容簡單,甚至有敷衍的成分。與此相對應(yīng),在乾隆朝,清朝由盛轉(zhuǎn)衰,開始走下坡路。
當(dāng)然,嘉慶之后的清朝皇帝的御批也不盡是“知道了”,在很多軍國大事上,皇帝還是會用心批復(fù)。你看下面兩份咸豐皇帝的御批,還是很“用心”的:
但是,對于這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帝國的皇帝來說,能讓他在奏折上“奮筆疾書”的軍國大事已經(jīng)只剩下內(nèi)憂和外患了。上面的兩份咸豐皇帝的御批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份御批是咸豐皇帝在文祥、瑞常、慶英等官員因為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火燒后又被搶劫而上的請罪折子上的批復(fù);而第二份御批則與捻軍叛亂相關(guān)。
總的來說,清朝極盛時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帝批示十分詳細具體,而且數(shù)量眾多,而嘉慶以后的皇帝批示則少得多。
當(dāng)然,我們不能說清朝開始走下坡路是因為乾隆以后的清朝皇帝的御批越來越簡單。畢竟每個皇帝的統(tǒng)治風(fēng)格不一樣,康熙皇帝的御批也有很多“知道了”。
但是,從嘉慶開始,清朝國勢確實在逐步走向衰弱。也許,在皇帝的批示繁簡與國勢盛衰之間,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