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回答:因為上馬是個良心賽事——很多跑友都這么贊嘆。
有趣的是,上馬報名費似乎一直都是北馬的5折。
筆者跑步5年,上馬每年都參加。2012、2013年報名費更低,只要60元,外加100元芯片押金;而當時北馬報名費已經達到120元。
后來北馬一下暴漲到200元,而上馬僅僅上調到100元,且一直保持至今,很讓人感動。
像上馬這樣擁有所有國內外頂級認證和良好口碑的熱門賽事,堪稱“皇帝女兒不愁嫁”,哪怕報名費漲到200元,名額要報滿肯定也是毫無問題,主辦方收入就可以輕松增加兩三百萬。
究其根本原因,馬拉松比賽不靠報名費賺錢。正如筆者曾經指出的,對賽事運營商來說,一兩百塊的馬拉松報名費其實只是小錢,賺錢主要靠商務合作——拉企業(yè)贊助。
有人曾為2016年西昌馬拉松算了一筆賬,發(fā)現(xiàn)報名費基本只夠用來支付獎金。
而早在2013年,北京馬拉松年總營業(yè)收入就已經接近3000萬元,成為中國收入最高的單日比賽。
光靠參賽者的報名費,顯然達不到那么多。按3萬名參賽選手,哪怕按每人平均100元計算(當時還有短程項目),報名費總收入也就是300萬元。
其他賽事的情況大致相同。杭州、廣州等國內多個馬拉松比賽的賽事運營商、香港上市公司智美集團高管曾透露,國內馬拉松比賽大部分收入只能依靠贊助商,B2C(主要是報名費)只占10%左右。
而且這是一樁蠻賺錢的生意,據2015年9月《》報道,智美集團年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該集團賽事運營收入1.07億元,增長49.9%,毛利率高達62.6%。
以該集團運營的杭州馬拉松(2014年)為例:成本1200萬元,收入2000余萬元。
再以無錫馬拉松為例。經過短短三年的悉心經營,這個由幾個跑步愛好者合伙組建的新創(chuàng)公司承辦的年輕賽事,已成為公認口碑最佳的國內馬拉松賽事之一,美譽度甚至超過許多官辦老字號。
去年11月,無錫馬拉松賽事總監(jiān)申桐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表示,匯跑去年經辦13場比賽,比較有名的包括無錫馬拉松、TNF100、大五臺和康保草原馬拉松。
他們年營業(yè)額在3000萬到5000萬左右,但利潤率非常不穩(wěn)定;三年做下來,第一年賠錢,第二年打平,第三年掙錢。
像北馬、上馬這樣的大比賽,贊助商都多達十幾、數十家,分多層等級,涉及金融、汽車、鐘表(計時)、珠寶(獎牌)、保險、飲料、運動補給、快餐食品等等多個行業(yè),每家企業(yè)贊助的現(xiàn)金(比賽物資不算)至少應該是十萬起跳。
所以說,不漲價的上馬并不是傻瓜,它的策略其實極其高明:與其和跑友計較一兩百塊小錢,不如通過多找?guī)准掖筚澲?,或者上調贊助費來增加營收。
而這樣做換來的好處,肯定會讓贊助商和(上馬運營商是官辦企業(yè))大大開心:
一、為賽事贏得“良心”、“大度”和“物美價廉”的上佳口碑、吸引到的全國關注千金難買。
二、促進本地居民健康,為節(jié)省遠比幾百萬不知多多少的醫(yī)藥費和誤工成本,提高的生產率也能轉化為稅收。
三、吸引更多外地跑者前來參賽,有助于推動本地消費經濟。
上馬證明了一點:馬拉松比賽收費低廉,照樣可以辦成既優(yōu)質又賺錢的賽事。
(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