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趙英俊去世已有一段時間,值清明紀念之際,他的好友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了他早在3年前錄完的一段告別視頻。他說,大家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自己應該不在人世了,這個世界讓他懷念無比,有音樂電影,有讓人心動的姑娘。他說當自己知曉得了重病的時候,拍視頻為了和大家有個正式的交代。如那封遺書那樣,這段視頻再度刷屏,讓人動容,有人說趙英俊全程直視鏡頭,這是怎樣一種勇氣!
我之前并沒有太多關注趙英俊,看到刷屏的紀念,才知道我平常愛聽常哼的好多歌,《大王叫我來巡山》《送你一朵小紅花》《女兒國》《都選C》,都是他的作品。好歌手、好音樂人其實跟好記者一樣,都是先讓人記住作品,作品膾炙人口,再滋養(yǎng)和帶紅作品背后的人。很多人都哼著他的作品,未必知道作者是誰,總比名字經(jīng)常上熱搜,卻不知道有什么作品要好。正值創(chuàng)作盛年,卻英年早逝,讓人悲傷。
一個人英年早逝,最不缺乏的就是“一定要保重身體”“珍惜生命”之類感慨。我不太喜歡這種感慨,不要急于這時拿別人的死亡當“案例說教”“生命警示”,你怎么知道別人去世是因為“不注重身體健康”?這種即時的感慨不是真正感悟什么,不過是對死亡恐懼的折射??縿e人的死亡嚇出來的“健康觀”,脆弱又易忘,不堪一擊,經(jīng)不起一次誘惑很快恢復原樣。與其討論這些作為“正確廢話”的健康觀,不如去看看他的告別視頻,讀讀他的遺書,從一份臨終告白中,感受一種我們既陌生又諱言的死亡觀。
這份遺書太珍貴了,跟趙英俊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一樣寶貴,微博說“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一篇小作文”。很少有人能這樣直面死亡,一般人面對癌癥如此強大的敵人時,早被死亡的恐懼所支配,哪有心境寫出這樣站在另一個世界與生者對話的冷靜文字。不長的文字里,除了寫著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對世界無比的眷戀外,還記錄著他的死亡觀:當死亡變得不可避免時,應該以怎樣一種態(tài)度去看待?一個人死去,怎樣才能讓世人不那么快把自己遺忘?為了在面臨這種死亡時不留遺憾,一生應該怎樣去度過?
當死亡無可避免時,應該怎樣看待?趙英俊遺書告訴我們的態(tài)度是,勇敢地面對這種“必然性”。可想而知,當他剛聽到自己所得之病,被絕癥宣判了“死刑”時,一定也非常恐懼和絕望。也可想而知,經(jīng)過怎樣痛苦的心理建設,克服了多少恐懼,邁過了多少障礙,才勇敢地寫下這份離開之后對世界的告白,坦然地闡釋對死亡的態(tài)度。他留給世界的背影,跟他作品中所傳遞的形象是一致的,真誠、自由、灑脫、幽默、深情,也符合他天生的喜劇長相。
我們無法改變死亡這樣的“必然性”,只能改變自己對它的態(tài)度,用自由的靈魂去面對它的重擊。就像他所寫:別搞得黑黑白白,哭哭啼啼的,用你們的狂歡送我最后一程。一邊忍著巨痛,克服著死亡恐懼,一邊努力給世人留下一個樂觀的形象,背后是強大生命意志的支撐。
趙英俊在遺書中回顧了自己43年短暫人生的精彩,說了很多遺憾:對父母的虧欠,我還沒娶我愛的人為妻,還沒有生一個孩子,還沒帶爸媽去海邊沖浪,還沒去鳥巢開演唱會,還沒當電影導演——這些遺憾告訴生者,珍惜自己的時間,不要猶豫,不要揮霍,趕緊去做那些生命中最重要、不可缺少的事,不要讓自己在絕望的時候有這么多遺憾。我們常陷于應對日常的重復和瑣碎之中,不知道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總覺得時間是無限的,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可是……
生存的價值就在于,時間是有限的,總會有某個時候到來。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去主導自己的時間,而不要在某個時間終點再去衡量重要性。如果生命再來一次?沒有如果,重要的事,所愛的人,沒有辜負,便不會有太多的遺憾。
害怕很快從世界完全消失,很快被世界遺忘,是死亡恐懼的重要來源。趙英俊在遺書中說,希望你們別那么快將我遺忘,只要還有人記得我,記得我的歌聲,我可能就還在某個角落,陪伴著你們。我從小就喜歡下雨,若某個傍晚暴雨狂風,便是我來看你——趙英俊這個名字會被人記住,因為他留下很多被傳唱的經(jīng)典作品。人的身體很快灰飛煙滅,只有你的工作和作品與那些永恒的價值相關,你所從事的事業(yè)與那些人性追求的普遍價值有了聯(lián)系,你才能在逝去后被人記住。他在告別視頻中也談了這一點:一個人的死亡并不是從這個世界離開,而是被這個世界遺忘。
音樂中包含著這樣的永恒價值與普遍人性,就像那首絕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所蘊藏的。有人說,趙英俊去世后,才真的聽懂了《送你一朵小紅花》。被人懂,被人愛,被人傳唱,被人記住,這一生,就沒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