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野心有多大?相聲泰斗的地位仍不知足,如今涉足評書界,繼相聲、戲曲之后,解鎖了又一個曲藝形式,距離曲藝大滿貫又進一步。
他的新綜藝節(jié)目《老郭有新番》 正在熱播,第一季將圍繞《三國》展開,雖然是評書形式,但是郭德綱單口相聲的幽默隨處可見。
郭德綱說評書實在是有些新鮮,不過卻算不上轉(zhuǎn)行。
郭德綱七歲的時候就隨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習評書,后來才輾轉(zhuǎn)學習了相聲和唱戲。到了2006年, 又和于謙、高峰一同拜入評書大師金文聲門下,成為“增”字輩的一名弟子。
《老郭有新番》正是以評書這一藝術形式入手,結(jié)合郭德綱超群的單口相聲功底,不僅僅是單純地說《三國演義》,更是以現(xiàn)代人的眼界來重新評價三國人物的心境和選擇。
對于《三國演義》和正史之間的區(qū)別,郭德綱會明確指出,而如今年輕人不太理解的一些詞語,他也會著重解釋。
比如第一集中講到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郭德綱就指出了正史之中其實是十二個人,而非十個人。而“常侍”則是太監(jiān)官職的一種,全稱是“中常侍”。進行簡單的介紹之后,觀眾們接受起來就毫無困難了,對那些不了解歷史的觀眾來說,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就像趙本山代表小品一樣,郭德綱幾乎已經(jīng)成為相聲的代名詞。郭德綱和于謙這一對黃金搭檔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數(shù)之不盡的優(yōu)秀作品,還給相聲界留下了取之不竭的新生力量。
郭德綱一手打造的相聲團體德云社,相繼輸送了岳云鵬、孫越、郭麒麟、閻鶴祥、孟鶴堂等優(yōu)秀相聲演員。
郭德綱對郭麒麟的教育方式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從支持他說相聲,到“易子而教”,郭德綱身上兼具了慈父和嚴父的特質(zhì)。
他從來不允許郭麒麟打著他的名號去獲得機會,但是也會因為郭麒麟取得的成績而感到驕傲。比如在說評書的時候,也會跟大家分享郭麒麟在熱播劇《贅婿》中所取得的進步。
郭德綱在帶領德云社高歌猛進的時候,依然堅持登臺演出,絲毫不敢懈怠。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手藝人,給大家?guī)砜鞓罚^眾給他的支持足夠他養(yǎng)家糊口。他從來沒有自詡為明星,也從不習慣山珍海味,相對于海參鮑魚,郭德綱更愛那碗豆腐燉白菜。
和酒桌上的觥籌交錯相比,他更愛在舞臺上表現(xiàn)出最好的自己,他甚至直言:“害怕山珍海味,在酒桌上,互相認識不認識的人說點瞎話,你捧我,我騙你,沒有意義。所以臺下的郭德綱其實挺無味,挺沒意思的?!?/p>
這種生活態(tài)度和他的相聲態(tài)度如出一轍,他寧愿自己在泥水里打滾和廣大觀眾打成一片,也不愿意故作高深坐在廟堂里不食煙火。
相聲從來就是人民的藝術,是大眾的藝術。
郭德綱一直在過著接地氣的日子,他也從不允許徒弟們自視清高。就跟他的相聲作品一樣,字里行間總透露出那么些“俗”,在郭德綱看來,大俗即大雅。
作品只有貼近生活,才能引發(fā)觀眾共鳴,正因為郭德綱對相聲進行的“反精英化改革”,才讓相聲這一曲藝形式煥發(fā)新的生機。
《老郭有新番》中郭德綱講評書的方式同樣延續(xù)了這一路線:平民化、反精英化。
就像他在節(jié)目中談到“內(nèi)外行”時,進行的自嘲一樣:醫(yī)生有內(nèi)外行之分,相聲沒有這個界限?!巴庑谐匀藚ⅲ瑑?nèi)行吃黃芪;外行吃燕窩,內(nèi)行吃銀耳;外行吃鹿茸,內(nèi)行吃韭菜;外行聽郭德綱,內(nèi)行......哪有什么內(nèi)行???”
相聲沒有內(nèi)行,這是郭德綱對這一藝術形式做出的評價,相當于打破了相聲和觀眾之間的藩籬。這句簡單的話,卻能夠看出郭德綱的大格局和大智慧。他眼里的得失并不是一人一時的成敗,而是相聲能否長期健康發(fā)展的大局。
有了觀眾,藝術才會有生命力。相聲如是,評書也如是。
《老郭有新番》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評書形式,每集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閑白,有觀眾評價:“按照這速度說下去,一本《三國》能講兩三年?!逼鋵嵐戮V在做的并不是單純地說一本《三國》,而是給評書藝術帶去更多的活力和新鮮感,換句話說,評書藝術需要更多的可能性。
讓評書藝術像相聲一樣煥發(fā)新生,這絕非一個郭德綱可以做到的,郭德綱成立了德云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聽相聲,嘗試著去說相聲,相聲行業(yè)才有了如今的人聲鼎沸。
讓更多的人因為郭德綱而喜歡上聽評書,讓一些人試著走進評書行業(yè),這才是郭德綱說評書的最終目的。
這也是《老郭有新番》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