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讀知道
后臺某粉絲:君君,為什么每個明星生孩子都要給孩子取個小名?像小糯米、小土豆、叉燒包、等等、小魚兒,還很多都和美食有關(guān)?
壹讀君:取小名并不是明星特有的習(xí)慣,而是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可以說取小名是姓名文化中最平等的習(xí)俗了,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擔(dān)得起一句“貴姓”,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字、號。一些人人皆知的歷史人物,如情詩寫得賊溜的司馬相如小名就叫“犬子”,曹操小名叫阿瞞,你爹媽小時候估計對你用過的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其中“阿斗”就是劉禪的小名。至于為什么現(xiàn)在的小名都和美食相關(guān),情況比較復(fù)雜,既有時代因素也有個人因素。
小名叫好帥的壹讀君 | hhhhh
自古以來的小名傳統(tǒng)
古人的姓名一直都是個復(fù)雜得讓人想die的問題,尤其是上古時期,從姓、氏、名到字、號,號又有廟號、謚號各種,按著每個名目取一遍,一個人加起來能有十幾種叫法,而小名只是其中一種,但卻是人人都有的出生后的第一個名字。
小名又叫乳名、昵稱,都是一個意思,即父母或者長輩對孩子的非正式稱呼。據(jù)《禮記》記載,早在周朝我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取小名的習(xí)俗: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
“幼名”說的就是從孩子出生到十歲之前,父母長輩給取的“小名”。在以前,小名只能父母長輩叫,兄弟姐妹和其他人要叫排行,如叫李白李十二、白居易白二十二、劉禹錫劉十九。今天的熊大、熊二也是這么叫的。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能直呼對方小名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唐宋時期,同輩之間的往來也能直呼對方小名,現(xiàn)在更是除了晚輩叫長輩小名會被罵幾句外,叫小名的對象和場合都已經(jīng)少有限制。
因為古人取小名的規(guī)定從禮而來,所以非常正式,取名時一些望族還會舉行取名儀式。在孩子三月之后選一個好日子,大家沐浴更衣穿戴打扮好,由媽抱著,爹給取名。
三月之末,擇日……妻抱子出自房,當(dāng)媚立東面……父執(zhí)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畢竟十歲之前都得叫這個名了,正式的名字還得等十歲上學(xué)之后,先由老師給取“訓(xùn)名”,成年之后再取“字”等,所以不正式點(diǎn)不行。
但這并不是說取了正式的名字之后小名就此退出人生舞臺沒人叫了,爹媽該叫的時候還是會叫的。而且從西漢開始,一些有名之人的小名還會被記入史書,代代相傳。如班固的《漢武故事》就記載:
漢武帝四歲時封為膠東王,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答:“欲得婦?!?/p>
“欲得阿嬌否?”’答:“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
阿嬌就是陳皇后的小名。
雖然長大了聽見別人叫自己的小名會有點(diǎn)羞恥,但爹媽之意不由兒,取小名越來越流行,成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一項全民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和文學(xué)作品中,用小名記載的人物越來越多。唐代開始甚至有人專門為了研究小名寫書,陸龜蒙編纂的《小名錄》就記載了從秦到南北朝時期一些知名人物的小名。宋代的陳思覺得《小名錄》太亂不行,又按照帝王和朝代分類重新整理了《小字錄》……
直到現(xiàn)在,取小名的風(fēng)俗仍舊非常普遍。
迷信背后的小名
雖然小名各有各的不同,但天下的爹媽都是一樣的,從古到今,爹媽們?nèi)⌒∶睦碛啥紵o外乎那幾種:要么好養(yǎng)活,要么寄予祝福,要么與生產(chǎn)時情景有關(guān),要么就全憑自己心情了。
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一直以來都被奉為圭臬的養(yǎng)孩子法則——賤名好養(yǎng)活。本來,小名就帶有卑賤的意味,《白虎通德論·姓名》在解釋小名時說:
名者,幼少卑賤之稱也。
在年齡分尊卑的禮儀面前,比起大人來說,小孩子自然沒啥地位。后來小名就逐漸發(fā)展到生存層面,認(rèn)為取賤名才好養(yǎng)活。宋人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說:
父母欲其易于生養(yǎng),故以狗名之。
賤名還和民間迷信結(jié)合起來,成為“取名禁忌”,帶著點(diǎn)神秘感。一些人認(rèn)為閻王殿的鬼魂會帶走聰明的孩子,為了孩子不被帶走,爹媽就會故意給孩子取丑名、賤名以迷惑鬼魂,保佑孩子健康長大。直至今天,還有人按照這種思路給孩子取名,比如安徽北部一些地區(qū)給孩子取名小孬子、爛鏟子、夜壺子、破鍋、糞扒子、爛窩子、狗屎、狗剩子、毛廁,重慶一些地區(qū)也會給孩子取“賤娃兒”和“兵兒”等。
的小名“石三伢子”就帶有神秘感。在生之前,他的母親已經(jīng)生過兩個夭折的孩子。為了讓健康長大,外祖母帶著給他算了八字,遵照算命先生命中不可無石的囑咐,帶著拜了村里一塊傳說中比較靈性的石頭為“干娘”,因為排行老三,所以就叫了“石三伢子”。
稍微懶點(diǎn)兒的爹媽會按照動物和生肖取名,叫小豬小狗小貓……
來自參考資料9
一些爹媽也會在小名中寄予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有錢有財又聰明。
來自參考資料9
看起來爹媽們在取給孩子取小名時都不咋隨便,就算是狗剩這種“賤名”,也是為了好養(yǎng)活。但最怕爹媽突然直接,直接起來的爹媽隨便得孩子不像親生的……
比如寫了《后漢書》的那個范曄,因為他媽在廁所生的他,生時還被磚頭弄傷了,所以范曄的小名就叫“磚”,這都不算慘;鄭莊公出生的時候,因為難產(chǎn),他媽武姜非常不喜歡他,小名讓他叫“寤生”,意思就是難產(chǎn)生下來的,但這也不算多慘;周桓公因為肩膀上有黑色印記,所以小名叫黑肩;晉成公就慘了,因為黑色印記的地方挑得不好,長在了屁股上,所以小名叫“黑臀”,也就是黑屁股……
小名里的大社會
人嘛,嘴上總說著不想被世界裹挾,成為一個社會人。但其實(shí)每個人從小名開始,就已經(jīng)身不由己地染上了社會的氣息。因為從大數(shù)據(jù)來說,每個時代的小名,都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佛儒道三教的發(fā)展,當(dāng)時的小名就有強(qiáng)烈的宗教特征。無論王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小名里都愛帶“阿”和“奴”字。如曹操叫阿瞞,劉禪小名阿斗,還有阿蒙、阿敬、阿平、阿秀、阿六、阿奴等,一些人認(rèn)為這時期小名中的“阿”字多是受到了佛教中的阿彌陀佛、阿羅漢、阿育王、阿難陀等詞的影響。帶“奴”字而且佛教意味明顯的,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寄奴”,著名美男子潘安的“檀奴”都是。
來自參考資料1
也有很多直接用宗教名詞做小名的,如齊廢帝小名叫法身,齊高宗小名玄度。
來自參考資料1
陳高祖的小名叫法生,陳廢帝的小名叫藥王。
來自參考資料1
新中國成立時期小名的時代印記也非常強(qiáng)烈。畢竟封建社會過去了,十歲才取正式名字的規(guī)矩約等于廢,所以取小名也沒有以前那么鄭重,建國時期的小名多去掉姓,直接叫后一兩個字,如建軍、紅霞、國強(qiáng)等。
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wù)中心之前提供了一組數(shù)據(jù),全國名字里有“建國”的人數(shù)超過96萬,而多數(shù)都是1949年后增加的。
圖片來自網(wǎng)易數(shù)讀
也有一項調(diào)查顯示60年代常用的男名是“軍”、“勇”、“偉”、“建國”、“建軍”、“建華”等。
想想有多少人的小名叫了建國、建軍、建華、紅霞。
還有一些爹媽專門給孩子取了平安、國強(qiáng)。
圖片來自參考資料9
80年代以來,隨著經(jīng)濟(jì)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和國際的快速接軌,取小名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隨意。
一是專門取小名的人越來越少,而是直接取好大名之后去掉大名的姓,或者將末尾的字疊音化,再或者在末尾的字前加一個“小”字來表示親昵,如“壹讀君”可以叫“君君”、“小壹讀君”、“讀讀”反正隨便你們怎么叫,只要聽起來很親密就行。所以80年代出了很多茜茜、磊磊、萌萌、亮亮、佳佳……
二是取的小名開始脫離“土氣”變得文雅和洋氣。畢竟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社會了,大家都走在時尚前沿,愛瓊瑤和文藝,所以那些一看起來就很高大上的詞成為新寵。
在2016年統(tǒng)計的540萬新生兒名字里,前30個男女孩兒熱名都極為文藝,“梓”“涵”“子”“軒”這種半文半白的詞是家長取名最愛。
想想一堆人的小名都在叫軒軒、涵涵、萱萱、諾諾……
而且自從和國際接軌以后,很多人開始琢磨給孩子取洋氣的小名,比如一代女神“莎莎”和她的姐妹們麗娜、麗莎、莎莎、莎娜、夢莎,莎莎莎莎莎莎莎莎莎莎……也有很多人小名就直接取英文名,比如去年風(fēng)靡的Jasper,還有之前的jagger……
還有一些人會用拼音做小名,比如吳尊的女兒neinei,比起打出來的字“內(nèi)內(nèi)”,也是有股說不出的洋氣。
最最最重要的是,自從8090后成為新生代家長,現(xiàn)在小孩子們的名字越來越個性。畢竟傳說中個性十足的千禧一代,“是朕”這種名字都沒在怕的。
“王者榮耀”這種大名也都全憑自己喜好……
所以取個小糯米、小土豆、餃子這些聽起來很可愛想起來很好吃的還算爹媽有良心了。
參考資料
1.(宋)陳思撰,《小字錄》,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版
2.傅強(qiáng),《丑名兒,俗名兒》,《隨筆》,第61期
3.胡 小 琴,《巴 渝 地 區(qū) 漢 族 乳 名 初 探》,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
4.王志愷,《臨高人乳名文化初探》,海南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4月第27卷第2期
5.采詩,《試說小名》,《尋根》,2003年
6.姚欣欣,《魏晉南北朝史書人名研究》,安慶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6年
7.劉榮升,《中國古人的名、字、號》,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5年第2期
8.蓋翠杰,《魏晉南北朝乳名考說》,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9.力量,《乳名、學(xué)名與語言及傳統(tǒng)文化》,淮陰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8年第2期
10.冶峰,《中國人的乳名文化探析——試從60后和80后人的乳名文化意象對比談起》,語言文字
11.網(wǎng)易數(shù)讀,《從建國到奧運(yùn),國人取名史堪比現(xiàn)代史》,2014年6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