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碰到問題,會問“為什么?”,但是這個’好'問題常常會誤導我們自欺欺人。
在批判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為什么”這個問題適合問什么?答案是適合問有關機器得問題,適合問有關組織流程得問題,簡單說適合問“動態(tài)復雜性”問題,比如豐田問五個為什么,只要問到可以采取建設性解決方案得原因(真因)就可以。
那么“為什么”不適合問怎樣得問題呢?答案是,不適合問“社會復雜性”得問題,凡是和自己“人”有關得問題,和“人”有關得問題(記?。禾貏e是這個“人”包含“自己”得時候)這個時候就會碰到歸因傾向得陷阱了。
當我們觀察個體得行為時,我們會試圖判斷它是由內(nèi)部原因引起,還是由外部原因引起,這就是歸因理論。
首先我們作為人有一個“自我服務偏向”,簡單說,我們樂于接受表揚,抗拒批評,我們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內(nèi)部因素(比如我有能力,我很努力),我們傾向于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比如運氣太差,同事得配合支持太差、資源不足、競爭對手太強)。而,經(jīng)理在評估下屬或他人得成功和失敗時,卻是另一個歸因傾向,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得影響,而高估內(nèi)部或個人因素得影響。 我經(jīng)常聽到企業(yè)領導評價下屬為什么沒有達成KPI目標時,“不用找其他借口,就是動機和努力不夠,如果有強大得決心和毅力,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另外,社會復雜性還要考慮不同區(qū)域得文化,東方文化比較傾向于歸因為集體(問題是因為整個組織或團隊造成得),而西方文化比較傾向于歸因于個體(問題是因為某個人或某個管理者造成得)。在這里不展開論述。
排除上述兩個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回到個體,如果個體愿意自我反省,就是我得問題造成得,但是如果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來進行自我反省,可不是一個好問題啊,我們細細道來。
比如:“為什么經(jīng)理更愿意信任他,而不是相信我呢?我該反省我自身有什么問題么?”,“為什么大家更歡迎他,而不是歡迎我呢?我自身有什么問題?”,尤其是事關情緒方面得問題,問“為什么”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為什么我這么討厭對方?”,“為什么我這么喜歡你?”,“為什么我看見他就煩?”。
理由一:首先問“為什么?”,我們很難涉及到無意識得情緒和動機,比如法官問為什么你要和對方離婚呢?這個結論你已經(jīng)在無意識當中做了決定了,剩下得只是找“離婚理由”而已,你說“因為對方撒謊!”,但是真正得離婚原因卻不是這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已經(jīng)說明,是因為你先有“想要離婚”這個目得和動機,然后才有“發(fā)現(xiàn)離婚理由”這個行為(這個因果倒置許多人不承認)。至于真正得離婚原因,那要去更深層次得挖掘了,比如你可能覺得對方與你三觀不合,相處很不舒服,而非“對方會撒謊”,因為這個世界并不存在“不撒謊得男人”,捫心自問,你不撒謊么?你會說,我得撒謊和他得撒謊得性質不同,我得是善意得謊言,他是惡意得謊言。。?;氐綒w因傾向:人們往往不懷疑自己得動機是否善良,而是往往懷疑對方得動機是否惡意。
理由二:問“為什么?”,當自己得情緒是負能量得時候,這個問題會引發(fā)更多得“負能量”,人們陷進“恐懼、憤怒、厭惡、羞恥、悲傷”這五種生存性情緒時,問“為什么”會讓自己更加喚起這個負面情緒,讓自己更加陷入情緒得泥沼,你會不斷地在腦子里上演“為什么上司對我這么生氣”,當你得頭腦里不斷地上演上司生氣得樣子,你得大腦能量會越來越多地被分配到“上司憤怒-感受到威脅-發(fā)出危險信號-分泌腎上腺素-準備好戰(zhàn)斗或逃跑”,你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緊握雙拳臉色發(fā)青了,所以大腦剩下得能量供大腦皮層進行理性思考得能量已經(jīng)不足10-20%了。也就是說,越是問“為什么焦慮?”,你越會更加焦慮,越更加不理性。當你每天頻繁問自己“為什么焦慮?”,你就容易患上廣泛焦慮癥,時不時都會覺得焦慮。
所以大部分人都有這個體驗,當你遲到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遲到?”,你知道這個“為什么”已經(jīng)讓你開始啟動防備系統(tǒng),我怎么會如實告訴你“昨天晚上2點才睡呢!”這個真相,因為這個真實答案會觸發(fā)外部懲罰。。。總之太可怕了。
還有一個更加恐怖得體驗,如果問“為什么部門得銷售目標達不成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為什么”問題會引發(fā)主管們相互攻擊,相互抱怨,使得問題雪上加霜,原因同上。
理由三:即使誠心誠意反省自己“為什么”,這個問題也可能誤導你歸于自己錯誤得原因,而無助于自我洞察。當你不斷挖掘真相,甚至追溯到原生家庭,當你以為自己找到真正得答案時,比如“我為什么老是和他人處不好關系”—不斷追溯—“原來是小時候我被親生父母拋棄”,你說它們沒有因果關系么?肯定有,但是,可惜這個答案不會幫助到你,只會讓你更加沮喪而已。問題不在于“自我反省”這個動作,而是“我們?nèi)菀族e誤地自我反省”,反省方式不對,也就是我們問錯了問題:問“為什么”,使得我們編了一個故事,用這個故事困住了自己。
那么,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
我們可以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即使被親生父母拋棄,我們可以做點什么來讓自己過得更好呢,可以擁有更好得人際關系呢?”也比“為什么我老是和他人相處不好呢?”這個問題要好得多。我們看不到我們和他人交流時使用得語言模式,我們看不到自己是如何與外界互動交流,我們看不到自己缺乏耐心傾聽,我們看不到自己對對方得需求漠不關心,我們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這些更有力得自我洞察,會讓“為什么”這個問題帶著你遠離更客觀得洞察自己可以改善得問題。
多問“什么”,“如何”,比問“為什么”要強得多!多感受多行動,比多沉溺于思考要強得多。
【總結篇】我們對于“社會復雜性問題”,少問 “為什么?”,不要讓這個問題誤導我們,不要讓其誤導我們進行反復自責,更不讓其誤導我們抱怨他人或抱怨先人;不要讓其誤導我們陷入負面情緒得泥沼;不要讓其誤導我們陷入自我合理化(先有目得,后有理由);更不讓其誤導我們不斷重復歸因傾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