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期間,謝思鵬爭取到了希拉里團隊一個寶貴的實習機會。本版圖文均據(jù)廣州《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11月9日,位于紐約第11大道的賈維茨中心人山人海,激情昂揚的人們聚集在這座由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大型會展中心內(nèi),希望能親眼見證第一位美國女總統(tǒng)的誕生。
20歲的加拿大華裔謝思鵬在喬治城大學讀書,他有幸獲得了在希拉里競選團隊實習的機會。當日,他剛從費城趕回華盛頓。在選舉日之前的兩周,他和希拉里競選總部的同事們被悉數(shù)下派到各州做最后的努力。大局基本已定,大家最重要的任務是挨家挨戶地敲門,提醒支持者在選舉日務必投下寶貴的一票。大家都很拼,有消息稱,這支遍布各地的隊伍曾在一天內(nèi)敲開了200萬個家庭的大門。而當晚,一切即將塵埃落定。
這是謝思鵬到華盛頓的第一年,這段被他形容為做夢一般的助選經(jīng)歷,加深了這位志在從政的華裔學生對的理解。“一般能從政的人和我的條件也差不多,所以我覺得也許我不會成功,但既然成功的人和我有同樣的條件,那為什么不是我呢?”謝思鵬有著他自己的“總理夢”。
幼時移民加拿大 遭遇不公心生從政想法
16歲加入了加拿大自由黨,后考入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
謝思鵬出生在廣州,9歲那年跟父母和雙胞胎姐姐移民加拿大前,他是那種典型的好學生,升旗儀式時全校學生都擺好小板凳坐在操場上,他經(jīng)常是站在臺上發(fā)言的那一個。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2005年,博士畢業(yè)、在中國做建筑工程師的父親通過技術移民,帶著一家人赴加拿大,在最南端的白石鎮(zhèn)安了家。白石鎮(zhèn)靠近溫哥華,人口只有溫哥華的百分之一。
那時,在中國讀到四年級的謝思鵬和姐姐的英語水平還停留在ABC階段。父親雖是高學歷,可英語口語一般,母親的口語也不行,一家人在異鄉(xiāng)舉目無親,最初的安家并不順利。加拿大的建筑多為木質(zhì)結構,中國的工作經(jīng)驗并無用武之地。在那個年代,中國的學歷在加拿大也不被認可,一時無法靠專業(yè)找到工作的父親為了養(yǎng)家,只能暫時去工地搬磚。殘酷的生活逼著他做出艱難的選擇。兩個月后的一晚,“下班回來的爸爸就抱著我說,兒子,不是爸爸不愛你,真的是在這里干不下去,爸爸也老了,四十多歲真的搬不動磚了?!弊阅且院?,謝思鵬父親回中國干老本行,掙的錢寄到加拿大,母親獨自帶著一對兒女生活,一家人一年才能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