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繁忙,事物繁多,本來打算17年末來一場大理之行,結果又去學習科目三去了??颇咳沁^了,結果白白的七天假期就殆盡了。長途旅行怕是難以實現(xiàn),那就只好來個短途的了。剛好火車經(jīng)過平?jīng)龌疖囌?,那就去崆峒山浪一圈了。小強本打算一起,結果部門領導不同意,于是本人只好獨自游玩了,反正一個人也慣了。麥積山還不就是我一個人全程走完的,當然這種小山不足為道也。
先放上兩張導覽圖,景點實在太多,道路又比較艱險(疼了三天的小腿肚為證)。本人單槍無馬,兩股戰(zhàn)戰(zhàn),沒有游覽完,全是柳暗花明皆隨緣,見到處即參觀之。但著名景點大都覽盡。
崆峒山碑
峰景
海拔點
崆峒山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總體規(guī)劃面積為83.6平方公里。是六盤山的支脈,屬于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巖構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旖旎。崆峒山風光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說起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jīng)鲠轻忌秸挥诒倍沸亲南路?,即為所指?!都弛V軙酚涊d:"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傃灾?,崆峒山,歷史悠久,名震寰宇。
始于蘭州站,終于平?jīng)稣?,攜程上看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說是景區(qū)暫停參觀,本來準備網(wǎng)上買票,就此作罷,決定親自前往去碰個壁。大約六點四十下的火車,整個平?jīng)鍪羞€沉浸在一片肅殺黑暗之中,事先沒有任何路線計劃,趕緊地在網(wǎng)上找了下攻略,說是坐1路車到盤旋路站,再坐13路到崆峒山,又說崆峒古鎮(zhèn)可以坐車上去,于是本人抱著懶的態(tài)度到了崆峒古鎮(zhèn)就下車了,結果很傻眼。
基本上沒人上班,整個崆峒古鎮(zhèn)雖然宏偉,但是不見人煙。一排排的電車也都整整齊齊排列在那。
難道真的是停止參觀了?來都來了,先轉轉吧,本人不死心,于是就沿著古鎮(zhèn)里面走了去。
古鎮(zhèn)的盡頭,好像誤入村子里,其實就是村子,這個時候朝陽初上,分外美妙。我望著西邊,那兒群山巍峨,高處亭臺樓閣閃閃發(fā)光,想必應當是崆峒山了。剛好遇到一處公交車站,顯示的是21路,從東湖開往崆峒山,結果一看時間表,顯示20分鐘發(fā)一趟,我等了兩分鐘,感覺挺冷,想著這車不知道啥時候能來,于是就徒步前往崆峒山,結果證明我的選擇何其正確,到了山下車還沒有來到。只是從那時起就開始了我的全天步行,直到下午三點多,基本無停。
終于到了公交站的盡頭,卻都沒遇上一輛公交,從山腳下望去,引入眼簾的便是崆峒水庫,我不知道道路,只好沿著一條道徑直上行,結果遇到一人說索道停運,才知自己走錯了,到了乘坐索道處,剛好四處沒見人,拽著那大哥一通問,那大哥愛理不理的樣子,給我用手指指了下,我做恍然狀,又沿路下去,從崆峒壩上過。
水庫里白茫茫一片,想是是積雪未化,四處不見人,我一人疾行,越過水壩繞壩而走,途遇一道館,見一老道正掃地,忙又問道路在何方?道士答,“繞湖復行數(shù)百步,就到”。事后想那應該就是問道宮吧。趕緊謝過,疾步快行。當時手機電量不多,又溫度很低,連充電寶也不乖乖充電,還要將其暖一暖。
緣湖行
問道處
終于到了售票處,看了下門票價格,分為淡季與旺季,淡季只需60元(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可以比淡季門票更便宜上山,作為平?jīng)鋈?,持有平?jīng)龅貐^(qū)的身份證即可辦理四十元年卡,想怎么去怎么去,當然這是之后小G告訴我的),我買了票,上繳了火器,售票人員又讓我作了登記,我發(fā)現(xiàn)我是今天到訪第一人,想必應該不是正門的緣故吧。
心中很高興,終于可以上山了。只是半天不見一人,恓惶不已。
終于到南門處
在山頂,有一道觀,里面住著不少道士,全是鶴發(fā),吃的水也是從井里打撈而出,打水的老道約有七十歲的樣子,顯得精神頭十足。我與老道攀談幾句,言其來自陜西,在此已有五年。我問其山如此高,為何會有水,老道直接用五行相生相克給我講解了一番,聽得不是很懂,也就沒過多體會。
到達山頂?shù)奈乙呀?jīng)疲憊不堪,準備坐個車下去,可是根本就沒有。
只好問掃地大媽,結果人家說后山道路被雪封住了,又讓我至中臺坐車,于是乎我只好原路返回,經(jīng)四海龍君殿往中臺方向去。途中才發(fā)現(xiàn)崆峒山主路原來在此。以下為下山路,將為倒敘。
沿四海龍君殿過野狐橋至攬云亭,又上磨針觀,十二元帥殿,三教洞,復又下,至皇帝問道處,繼續(xù)至上天梯,遇真宮,藥王洞,朝天門,沿路皆是臺階,始知上山容易下山難!
黃帝問道
崆峒駕鶴游,鼎湖乘龍去。山有仙則名。東方的軒轅黃帝聽說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顧萬里之遙,一路風塵仆仆前來拜師問道。這黃帝也是個非凡人物,姓公孫,名軒轅,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其母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個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又因居軒轅之丘,用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生而能言,不但聰明睿智,而且謙恭好學,不恥下問,為尋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時即立志游歷名山大川,遍訪天下賢能之士。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來歲,做國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擺起威儀排場。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節(jié)坐木輪大車在后,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過了涇河,車仗停在山下??墒轻轻忌綄訋n疊嶂,巖崖危峻,卻無路可上。黃帝在山下肅穆敬候許久,不見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轉身向嫘祖說:“是不是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仙子不愿來見我呢?”嫘祖說:“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這斗柄之野,大家包腳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女節(jié)接著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點頭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煙裊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早有玄鶴童子急匆匆來到洞中,用鳥語向廣成子說:“稟仙師,軒轅氏,在山下?!睆V成子早知黃帝來意,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后,廣成子一揮拂塵,一只丹頂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fā)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云端出現(xiàn),黃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黃帝以極崇敬之語氣,朗朗陳述:“弟子一片丹誠,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什么 ?”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然后停在虛空,語意深長地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云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里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仙鶴凌空;隱入云霞之中。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后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jù)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后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后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一批能人的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chuàng)天文、歷法、書契,等等。嫘祖教民養(yǎng)蠶繅絲,黃帝還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寫出一部醫(yī)書《內經(jīng)》。后來在阪泉戰(zhàn)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tǒng)一了天下。真是文治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雖貴為天子,但還是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悄悄離開軒轅之丘,單獨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路上,黃帝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fā)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 “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闭f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他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黃帝見到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贊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睆V成子說到這里,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等等。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仙師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這天,從軒轅之丘趕來接駕的群臣,已登上峽口山頭,等候黃帝出來。這座山后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后,居于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yǎng)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庇谑请x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
上天梯
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由崆峒山的開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開鑿。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和改革開放以后三次維修而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臺階總數(shù)為378級,臺面寬為2.5米,石階的坡度在45—75度之間。
古人有一首詩這樣形容上天梯:“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边@也是登臨皇城的唯一通道。
下山途中,偶遇一貓,喚之,居然靠近我身邊,任我撫摸。我當時想,此貓不會已經(jīng)成精了吧。
本來想好和貓同行的,誰知這主子棄我而去!任我一人磕磕碰碰,戰(zhàn)戰(zhàn)巍巍,拽著鐵鏈緩緩而下。
忘了說是去中臺坐車的,但中臺并沒有車,只好全程步行了。
下山途中,才有人陸陸續(xù)續(xù)上山,并向我問路,我心里想著,都兩點多,根本來不及了。但也任爾自由去了。
石頭下方的樹枝齊齊整整,像是有人有意為之,不知何故,但我想著,應該也是大自然的神跡吧。
@隔窗吹喇叭 2018-02-27 17:39:12
忘了說是去中臺坐車的,但中臺并沒有車,只好全程步行了。
下山途中,才有人陸陸續(xù)續(xù)上山,并向我問路,我心里想著,都兩點多,根本來不及了。但也任爾自由去了。
石頭下方的樹枝齊齊整整,像是有人有意為之,不知何故,但我想著,應該也是大自然的神跡吧。
-----------------------------
這些石頭下方的樹枝是有人有意放到那里的,為的是祈求身體健康,據(jù)說腰不好的人拿個樹枝頂一下腰能好。
崆峒山腳下有兩塊巨石與四周格格不入,卻也有千年,人稱“二郎石”,其間也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在里面。
據(jù)傳廣成子駕玄鶴來到崆峒山,看到這里林木蔥郁、云霧繚繞,決定在此住下修煉,但美中不足的是,山的高度不夠。玉帝聽聞后,隧派二郎神去加高崆峒山,二郎神神通廣大,從泰山運來大石,不久便筑高了崆峒山。這時,突然天空傳來一道威嚴的聲音“次不能大于主”,二郎神聞言就將剩下的兩塊石頭往地上一扔,停止了筑山。至于筑了多高,“俯瞰五岳”幾個大字可為證,如今,在崆峒山景區(qū)后峽四溝口上山路對面的胭脂河谷中,依然存在著這兩塊奇石。奇石呈青褐色,每石均重有百多十噸,兩石比鄰而居,自悠悠長古而來,已逾數(shù)千年之久。
先放上兩張導覽圖,景點實在太多,道路又比較艱險(疼了三天的小腿肚為證)。本人單槍無馬,兩股戰(zhàn)戰(zhàn),沒有游覽完,全是柳暗花明皆隨緣,見到處即參觀之。但著名景點大都覽盡。
崆峒山碑
峰景
海拔點
崆峒山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總體規(guī)劃面積為83.6平方公里。是六盤山的支脈,屬于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巖構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旖旎。崆峒山風光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說起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jīng)鲠轻忌秸挥诒倍沸亲南路?,即為所指?!都弛V軙酚涊d:"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傃灾?,崆峒山,歷史悠久,名震寰宇。
始于蘭州站,終于平?jīng)稣?,攜程上看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說是景區(qū)暫停參觀,本來準備網(wǎng)上買票,就此作罷,決定親自前往去碰個壁。大約六點四十下的火車,整個平?jīng)鍪羞€沉浸在一片肅殺黑暗之中,事先沒有任何路線計劃,趕緊地在網(wǎng)上找了下攻略,說是坐1路車到盤旋路站,再坐13路到崆峒山,又說崆峒古鎮(zhèn)可以坐車上去,于是本人抱著懶的態(tài)度到了崆峒古鎮(zhèn)就下車了,結果很傻眼。
基本上沒人上班,整個崆峒古鎮(zhèn)雖然宏偉,但是不見人煙。一排排的電車也都整整齊齊排列在那。
難道真的是停止參觀了?來都來了,先轉轉吧,本人不死心,于是就沿著古鎮(zhèn)里面走了去。
古鎮(zhèn)的盡頭,好像誤入村子里,其實就是村子,這個時候朝陽初上,分外美妙。我望著西邊,那兒群山巍峨,高處亭臺樓閣閃閃發(fā)光,想必應當是崆峒山了。剛好遇到一處公交車站,顯示的是21路,從東湖開往崆峒山,結果一看時間表,顯示20分鐘發(fā)一趟,我等了兩分鐘,感覺挺冷,想著這車不知道啥時候能來,于是就徒步前往崆峒山,結果證明我的選擇何其正確,到了山下車還沒有來到。只是從那時起就開始了我的全天步行,直到下午三點多,基本無停。
終于到了公交站的盡頭,卻都沒遇上一輛公交,從山腳下望去,引入眼簾的便是崆峒水庫,我不知道道路,只好沿著一條道徑直上行,結果遇到一人說索道停運,才知自己走錯了,到了乘坐索道處,剛好四處沒見人,拽著那大哥一通問,那大哥愛理不理的樣子,給我用手指指了下,我做恍然狀,又沿路下去,從崆峒壩上過。
水庫里白茫茫一片,想是是積雪未化,四處不見人,我一人疾行,越過水壩繞壩而走,途遇一道館,見一老道正掃地,忙又問道路在何方?道士答,“繞湖復行數(shù)百步,就到”。事后想那應該就是問道宮吧。趕緊謝過,疾步快行。當時手機電量不多,又溫度很低,連充電寶也不乖乖充電,還要將其暖一暖。
緣湖行
問道處
終于到了售票處,看了下門票價格,分為淡季與旺季,淡季只需60元(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可以比淡季門票更便宜上山,作為平?jīng)鋈?,持有平?jīng)龅貐^(qū)的身份證即可辦理四十元年卡,想怎么去怎么去,當然這是之后小G告訴我的),我買了票,上繳了火器,售票人員又讓我作了登記,我發(fā)現(xiàn)我是今天到訪第一人,想必應該不是正門的緣故吧。
心中很高興,終于可以上山了。只是半天不見一人,恓惶不已。
終于到南門處
在山頂,有一道觀,里面住著不少道士,全是鶴發(fā),吃的水也是從井里打撈而出,打水的老道約有七十歲的樣子,顯得精神頭十足。我與老道攀談幾句,言其來自陜西,在此已有五年。我問其山如此高,為何會有水,老道直接用五行相生相克給我講解了一番,聽得不是很懂,也就沒過多體會。
到達山頂?shù)奈乙呀?jīng)疲憊不堪,準備坐個車下去,可是根本就沒有。
只好問掃地大媽,結果人家說后山道路被雪封住了,又讓我至中臺坐車,于是乎我只好原路返回,經(jīng)四海龍君殿往中臺方向去。途中才發(fā)現(xiàn)崆峒山主路原來在此。以下為下山路,將為倒敘。
沿四海龍君殿過野狐橋至攬云亭,又上磨針觀,十二元帥殿,三教洞,復又下,至皇帝問道處,繼續(xù)至上天梯,遇真宮,藥王洞,朝天門,沿路皆是臺階,始知上山容易下山難!
黃帝問道
崆峒駕鶴游,鼎湖乘龍去。山有仙則名。東方的軒轅黃帝聽說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顧萬里之遙,一路風塵仆仆前來拜師問道。這黃帝也是個非凡人物,姓公孫,名軒轅,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其母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個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又因居軒轅之丘,用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生而能言,不但聰明睿智,而且謙恭好學,不恥下問,為尋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時即立志游歷名山大川,遍訪天下賢能之士。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來歲,做國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擺起威儀排場。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節(jié)坐木輪大車在后,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過了涇河,車仗停在山下??墒轻轻忌綄訋n疊嶂,巖崖危峻,卻無路可上。黃帝在山下肅穆敬候許久,不見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轉身向嫘祖說:“是不是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仙子不愿來見我呢?”嫘祖說:“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這斗柄之野,大家包腳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女節(jié)接著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點頭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煙裊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早有玄鶴童子急匆匆來到洞中,用鳥語向廣成子說:“稟仙師,軒轅氏,在山下?!睆V成子早知黃帝來意,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后,廣成子一揮拂塵,一只丹頂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fā)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云端出現(xiàn),黃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黃帝以極崇敬之語氣,朗朗陳述:“弟子一片丹誠,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什么 ?”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然后停在虛空,語意深長地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云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里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仙鶴凌空;隱入云霞之中。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后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jù)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后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后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一批能人的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chuàng)天文、歷法、書契,等等。嫘祖教民養(yǎng)蠶繅絲,黃帝還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寫出一部醫(yī)書《內經(jīng)》。后來在阪泉戰(zhàn)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tǒng)一了天下。真是文治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雖貴為天子,但還是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悄悄離開軒轅之丘,單獨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路上,黃帝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fā)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 “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闭f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他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黃帝見到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贊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睆V成子說到這里,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等等。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仙師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這天,從軒轅之丘趕來接駕的群臣,已登上峽口山頭,等候黃帝出來。這座山后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后,居于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yǎng)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庇谑请x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
上天梯
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由崆峒山的開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開鑿。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和改革開放以后三次維修而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臺階總數(shù)為378級,臺面寬為2.5米,石階的坡度在45—75度之間。
古人有一首詩這樣形容上天梯:“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边@也是登臨皇城的唯一通道。
下山途中,偶遇一貓,喚之,居然靠近我身邊,任我撫摸。我當時想,此貓不會已經(jīng)成精了吧。
本來想好和貓同行的,誰知這主子棄我而去!任我一人磕磕碰碰,戰(zhàn)戰(zhàn)巍巍,拽著鐵鏈緩緩而下。
忘了說是去中臺坐車的,但中臺并沒有車,只好全程步行了。
下山途中,才有人陸陸續(xù)續(xù)上山,并向我問路,我心里想著,都兩點多,根本來不及了。但也任爾自由去了。
石頭下方的樹枝齊齊整整,像是有人有意為之,不知何故,但我想著,應該也是大自然的神跡吧。
@隔窗吹喇叭 2018-02-27 17:39:12
忘了說是去中臺坐車的,但中臺并沒有車,只好全程步行了。
下山途中,才有人陸陸續(xù)續(xù)上山,并向我問路,我心里想著,都兩點多,根本來不及了。但也任爾自由去了。
石頭下方的樹枝齊齊整整,像是有人有意為之,不知何故,但我想著,應該也是大自然的神跡吧。
-----------------------------
這些石頭下方的樹枝是有人有意放到那里的,為的是祈求身體健康,據(jù)說腰不好的人拿個樹枝頂一下腰能好。
崆峒山腳下有兩塊巨石與四周格格不入,卻也有千年,人稱“二郎石”,其間也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在里面。
據(jù)傳廣成子駕玄鶴來到崆峒山,看到這里林木蔥郁、云霧繚繞,決定在此住下修煉,但美中不足的是,山的高度不夠。玉帝聽聞后,隧派二郎神去加高崆峒山,二郎神神通廣大,從泰山運來大石,不久便筑高了崆峒山。這時,突然天空傳來一道威嚴的聲音“次不能大于主”,二郎神聞言就將剩下的兩塊石頭往地上一扔,停止了筑山。至于筑了多高,“俯瞰五岳”幾個大字可為證,如今,在崆峒山景區(qū)后峽四溝口上山路對面的胭脂河谷中,依然存在著這兩塊奇石。奇石呈青褐色,每石均重有百多十噸,兩石比鄰而居,自悠悠長古而來,已逾數(shù)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