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記得在上家公司有一個科技宅男生。
不知道手機里安裝了什么軟件,只要微信群里一有人發(fā)紅包,就會第一時間自動領(lǐng)取紅包。
而自動領(lǐng)取的紅包金額往往還不是小數(shù)目,久而久之就有同事調(diào)侃了:
每次都只見你搶紅包,總不見你發(fā)過紅包,沒看到上面寫的是“誰搶的最大誰接著發(fā)”嗎?
即便其他的同事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個男生依然一臉“我憑自己本身搶紅包”的傲嬌模樣,悶著聲依舊在微信群里只搶不發(fā)。
他大概沒想到其實在別人的眼里,他的身價和眼界也就只值這幾十塊錢而已。
一個人越是把錢看的太重要,最后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錢。
這句話是我在這些年來看過了林林總總為財而爭因錢生恨的案例時,恍然頓悟之所得。
對于有些人而言,他們會很本能和主觀地將財富的定義理解為市面上流通的錢或者是自己的固定所得。
而這樣的財富觀和價值觀的層次本身就反映出他們的階層和思維,從而倒逼他們更加在意每一分每一毫來源。
殊不知也正是因為這樣狹隘的財富觀導(dǎo)致了多少人,對財富的理解產(chǎn)生了多少的傲慢與偏見。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追逐財富的行為本身沒有對錯之分。
但是如果對財富的理解有所偏差或者理解錯誤,可能會比失去財富還要痛苦。
02
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或許早已過上了小康生活。
甚至步入中產(chǎn)階級的收入水平,過得日子卻甚至還不如從前。
記得有一次去樓上的叔叔家做客,將近120㎡的三室一廳裝飾富麗堂皇,還沒進門就給人一種有錢上檔次的土豪感。
在叔叔熱情的引導(dǎo)下,我們參觀了他的書房、次臥、主臥,在我們客氣的夸贊中我分明看出了那位叔叔得意和滿足的笑容。
當我們路過書房對面的衛(wèi)生間時,大家似乎都聞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
就在我心里好奇的時候,那位叔叔卻一臉正色道:
這是我們家的光榮傳統(tǒng),一般都是幾次小便后,再來一次性沖水,這個勤儉節(jié)約的習(xí)慣也還是不能丟的嘛。
住著一線城市市中心上百平的房子,卻連上一次廁所沖一次水的勇氣都沒有。
每天在這樣的豪宅里聞著不可描述的氣味,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富人的窮人思維作祟,還是說這就是窮人的富裕生活?
這樣的行為早已無關(guān)乎一個人的財富與收入了。
從某種層面上而言,這更多的體現(xiàn)是一種習(xí)慣,一種思維,一種眼界,一種格局。
相信大家上高中的時候多多少少也聽過或者看過關(guān)于文學(xué)著作中“四大吝嗇鬼”的故事。
作為歐洲文學(xué)長廊中的四個經(jīng)典人物形象,以吝嗇而聞名。
正因為他們將“金錢高于一切”的財富觀作為人生之路的唯一目標,所以才更加將吝嗇貪婪發(fā)揮到了極致。
由于對利益的追逐,使他們喪失理智、人性,并將愚蠢、下作、卑鄙無恥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凡是將追逐金錢作為人生全部樂趣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沒有一絲樂趣。
這四位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
但每個人的結(jié)局都是無比痛苦和沮喪。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賺黑心錢,為了克扣仆人,連飯也不讓人吃飽。
《慳吝人》中的阿巴貢,他為了錢可以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鐘情的對象,執(zhí)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
《守財奴》中的葛朗臺,將占有金錢視作是他人生唯一的樂趣,最后教父給他做臨終法事,他人生最后的夙愿也不過是想親吻那把黃金做的十字架。
《死靈魂》中的潑留希金,他實為富豪卻形似乞丐,在他的庫房里堆滿了農(nóng)作物和布料,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傖。
滿倉的貨物因為長久的囤放而不使用,導(dǎo)致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頭一樣,只好用斧頭劈下來。
夏洛克的兇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臺的狡黠,潑留希金的迂腐。
為我們形象地展示一個人因為錯誤的財富和金錢觀而暴露出的丑惡嘴臉。
更可怕的是他們并不是真正的窮人,卻依舊靠近乎摳門般搜掠與占有。
越是在意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
現(xiàn)實里很多人和文中的吝嗇鬼一樣,其實他們不知道,越摳其實不會越省反而會過得越窮。
一味的假借節(jié)約之名行摳門之事,到頭來不過是損了他人的利益,壞了生活的情趣。
在思想的層面永遠不過是個不折不扣的窮人。
03
和上文中提到的“越有錢越摳門”那一類人相比。
相信你身邊也有一群人絕對是“越?jīng)]錢越奢侈”。
可能他們一個月拿著四五千的工資,卻過著一個月消費一兩萬的生活。
簡直是典型的“花明年的錢過今天的生活”,當然這份看似瀟灑與大方的背后。
可能是好幾個都換不清的信用卡和吃不完的干面包。
記得之前有一位同事,出門常常是衣著光鮮亮麗:
手機是當時剛上市的iPhone6 plus,腳下的鞋子不是限量版AJ,就是最新款yeezy v2。
打開他的朋友圈不是定位在五星級酒店吃早餐,就是在夜色迷離的露天酒吧買醉,朋友圈的姑娘更是跑馬燈一樣的換。
我有時候也在好奇他是不是哪家的富二代來公司體驗生活?
一次在吃飯中,偶爾聽見他和我聊起工資的事情,我也在好奇他一個月的工資夠他這么花么,
他一邊刷著朋友圈一邊無奈地說:
肯定不夠啊,光信用卡我就辦了三張了,我都欠了大大好幾萬了。
不過呢該花的還是要花的,不夠再想辦法借點唄。
后來的后來,我也是偶爾才得知他的情況,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工薪階級。
父親做點不起色的小生意,母親是一位即將退休的中學(xué)教師,家里就這么一個寶貝兒子,自然寵的不行。
甚至自己有時候手頭有點緊,還會找家里要點零花錢。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朋友圈之前很火的一篇文章,
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你一次長途旅行的開銷,大概是父母一個月的薪水總和。
你在草原上縱情奔跑時,父母在狹窄的辦公室熬夜加班。
你在山珍海味大快朵頤時,父母在廉價的菜場討價還價。
你在和朋友談笑風(fēng)生時,父母在和難纏的客戶們唇槍舌戰(zhàn)。
這樣的你,真的不應(yīng)該。
年輕人愛花錢沒什么大不了,但是最好根據(jù)自己的收入和能力量力而行,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消費觀。
很多人都會錯誤的認為,我父母的錢就是該讓我拿來揮霍的,要不然他們出去掙錢做什么?
你活得陽光帥氣、你過得光鮮亮麗。
卻看不見你身后,默默供養(yǎng)著你的父母,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
別在缺錢的時候才想起父母,他們不是ATM,他們胸膛上有溫度,他們心跳里有感情。
但愿你華麗與絢爛的夢想,不是建立和消費在你父母的艱辛勞作之上。
04
要想抵制誘惑,必先認清誘惑。
說起關(guān)于對財富認知和態(tài)度,很多人就是不能正確面對財富的作用和危害。
就像斯蒂芬·金筆下的那個人人爭奪的魔戒,無法戰(zhàn)勝心魔的人擁有魔戒時自能被其吞噬和毀滅。
此前看過一本關(guān)于美國石油大亨、億萬富翁戴維·洛克菲勒的傳記。
書中記載了他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
我的人生非常精彩,我相信,物質(zhì)很大程度上可以讓一個人過得快樂。
不過,如果你沒有好友和重要的親人,生活會非常空虛和難過,那時物質(zhì)的東西也不重要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于如何看待財富和金錢的問題上亦復(fù)如是。
家族創(chuàng)始人約翰·洛克菲勒深知財富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毀滅人,他時刻給子女灌輸勤儉節(jié)約的價值觀。
孩子沒長大前,他沒帶他們?nèi)ミ^辦公室和煉油廠,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門。
退休后,約翰熱衷施舍財富,和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開創(chuàng)了美國富豪捐出財產(chǎn)做慈善的先例。
據(jù)彭博社報道,2006年至2008年間,戴維·洛克菲勒先后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和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學(xué)提供大筆捐贈,總額超過3億美元。
路透社則援引發(fā)言人賽陶的話,稱戴維·洛克菲勒一生中向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洛克菲勒大學(xué)捐贈了近20億美元。
一個人真正的富有,不在于他擁有了多少財富,而在于他是否擁有正確處理財富的認知和態(tài)度。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沒有辦法和資格去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處理他的財富。
但是至少他們或許可以為這個世界樹立一個正確和良性的財富觀和消費觀。
在電影《教父》中,曾經(jīng)有人總結(jié)出成功的人往往是按照這五個步驟來的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
1、實現(xiàn)自身價值
2、盡力幫助家人
3、盡力幫助善良的人
4、為族群發(fā)聲
5、貢獻社會和國家。
我想這其中的步驟,不管在何時何地其實也蘊藏著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和態(tài)度。
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是通過努力和正規(guī)經(jīng)驗去賺取人生成長基金。
盡力幫助家人,是通過自己獲得的財富,讓家人過上更加幸福而體面的生活。
幫助善良的人,是通過財富和物資的適度接濟,去完成一個個夢想與善意的傳遞。
為族群發(fā)聲,是將財富作用的范圍擴大化。
基于這些基礎(chǔ)之上,你才能更好地為這個社會和國家去貢獻,去實現(xiàn)你的人生價值與目標。
在這個崇尚奮斗與以結(jié)果為導(dǎo)向的時代,我們不必羞于談錢與財富,這是一個人生活與生存的必由之路。
敢于談錢是因為錢來的干凈花的放心,羞于談錢是錢來的缺乏自信。
最后我想用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的一段話來分享我對財富的認知和態(tài)度:
賺錢不是貪婪與謀生,是使命與尊嚴,是使人生豐富多彩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
那些值得你去爭取和收獲的,都應(yīng)該是你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