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及作用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xì)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別名:黃芪、元芪、黃耆、棉芪、紅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渾源芪、大嵐芪、炮臺芪、大有芪、炙耆、獨根、百本、芰草、王孫等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甘,微溫。
歸經(jīng):歸肺、脾、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主治:
(1)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fā)熱。
(2)自汗,盜汗。
(3)氣血不足所致瘡癰不潰或潰久不斂。
(4)氣虛水腫、小便不利。
(5)氣血雙虧,血虛萎黃,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黃芪的配伍與用量
配伍:黃芪配柴胡、升麻:黃芪甘溫益氣升陽,柴胡、升麻皆有升舉陽氣之功。三藥相合,功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
用量:內(nèi)服:煎湯,6~30g;或入丸散。補氣升陽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黃芪用藥禁忌
本品甘溫升補止汗,易于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均不宜服。